×

《西窗剪烛》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09:23:4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西窗剪烛》是一句古文,常用来形容夫妻或恋人之间在夜晚相对而坐,共同剪烛、读书或谈心的温馨场景。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共剪西窗烛”来描绘他与亲人重逢时的情景,意味着他们将在西窗下共同剪烛、读书或谈心,共享美好的时光。这句诗也常被用来形容夫妻或恋人之间的浪漫和温馨。

“西窗剪烛”的典故来源于这首诗,成为了一种象征夫妻或恋人之间温馨、浪漫的代名词。

一、典故起源

“西窗剪烛”这一典故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巴山夜雨,思念远方妻子的深切情感。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成为了“西窗剪烛”典故的源头。

二、典故含义

“西窗剪烛”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来,这一典故被广泛运用,泛指亲友聚谈、欢聚一堂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它常常用来形容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以及重逢时的喜悦。

三、典故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变,“西窗剪烛”这一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丰富的运用。许多诗人、词人纷纷以“西窗剪烛”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清代纳兰性德的《青玉案·宿乌龙江》中有“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之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四、典故应用

在家庭聚会时,人们会说:“今天我们西窗剪烛,共度美好时光。”

在朋友离别时,人们会说:“待到重逢之日,我们再西窗剪烛,畅谈往事。”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也会运用“西窗剪烛”这一典故,为作品增添情感色彩。

五、典故影响

“西窗剪烛”这一典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还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和珍视。同时,这一典故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载体。

总之,“西窗剪烛”这一典故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还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西窗剪烛”这一典故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