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或动物,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比喻人因受惊吓而变得特别胆小、易惊。
这个典故的故事背景是:楚国有个叫更羸的射箭高手,有一天,他站在魏王面前,拉弓虚射,竟然使一只飞鸟应声落地。魏王大吃一惊,问他是如何做到的。更羸解释说,这只鸟受过箭伤,飞行时叫声凄厉,飞得很慢,说明它心神不定。他一拉弓,鸟就以为又有箭射来,所以吓得从空中掉下来了。
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来形容那些因受过惊吓而变得特别胆小的人或动物。
惊弓之鸟——源自战国的一则成语典故
在中华成语的宝库中,有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惊弓之鸟”,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心理状态。
一、成语的由来
“惊弓之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故事的主人公是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有一天,更羸陪同魏王在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缓缓飞来,边飞边鸣。更羸观察了一会儿,对魏王说:“大王,我只需拉一下弓,就能让这只大雁掉下来。”魏王半信半疑,更羸便尝试了一下。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那只大雁竟然真的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二、典故背后的故事
更羸解释说:“大王,这并不是我的射箭技艺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曾经受过箭伤。它飞得慢,叫声悲惨,是因为它身上的伤口还未愈合,且长时间失群,得不到同伴的帮助。它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惊慌失措,拼命往高处飞,结果伤口再次裂开,所以掉下来了。”魏王听后,对更羸的观察力和射箭技艺赞叹不已。
三、成语的寓意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受过惊吓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它告诉我们,人在经历过恐惧之后,心理上会留下阴影,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过度敏感和恐惧。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惧而束缚自己。
四、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惊弓之鸟”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出更多的含义。它不仅用来形容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用来比喻那些因为过去的失败或挫折而变得胆怯、不敢尝试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了许多机会。
总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典故,既展现了战国时期射箭技艺的高超,又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它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惧而束缚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关爱那些心理脆弱的人,帮助他们走出恐惧的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