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居》出自《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意思是: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先为创造,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恃为己能,功成名就而不骄傲自大。正由于不骄傲自大,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在成就一番事业之后,不会居功自傲,而是会保持谦逊和低调,继续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态度不仅能够让他们的事业更加长久,也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功成不居——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之光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成语“功成不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古代圣贤智慧的一种体现。本文将深入探讨“功成不居”的典故来源、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典故出处
“功成不居”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句话揭示了老子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他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二、成语内涵
“居”在这里的含义是承当、占有。原意是指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来,这一成语被用来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体现了谦逊、无私的品德。
三、成语故事
据《道德经》记载,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如美与丑、善与恶等。他主张,圣人治国应该知道有为和有所不为,采取无为政策。在老子看来,万物各有所为,圣人不去掌握,事功告成,圣人功成不居,人们归功于他。
四、成语寓意
“功成不居”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取得成就后,不应沉溺于功名利禄,而应保持谦逊、无私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五、成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为了名利而奔波。“功成不居”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感受,保持谦逊、无私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功成不居”这一成语,源于《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古代圣贤智慧的一种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这一成语的精神,保持谦逊、无私的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