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倾卵破》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家庭、团体或国家因内部不和或外部压力而遭受破坏。
典故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所围困,赵国的大臣们纷纷向赵王建议求和。赵王却认为求和只会让秦国更加嚣张,于是决定抵抗到底。赵国的大臣们对此非常担忧,认为赵国内部不和,就像鸟巢倾覆,鸟蛋破碎一样,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团体如果内部不和,就会像鸟巢倾覆、鸟蛋破碎一样,无法抵挡外部的压力。因此,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巢倾卵破——成语典故解析
成语“巢倾卵破”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用以比喻大人遭难而牵连到子女,或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成语的起源
“巢倾卵破”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断专行。孔融因提出反对意见,被曹操逮捕。当时,孔融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他们正在下棋,对父亲的被捕毫无反应。左右问他们为何不起,孔融的儿子回答说:“安有巢而卵不破乎?”这句话意味着,如果鸟巢被毁,那么里面的卵也必然会被破坏,比喻大人遭难,子女也难以幸免。
成语的含义
成语“巢倾卵破”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比喻大人遭难而牵连到子女,强调家庭或家族的灾难往往会影响每一个成员。其次,它也用来形容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强调在整体崩溃的情况下,个体难以独立存在。
成语的运用
在家庭关系中,当父母遭遇不幸时,子女往往也会受到牵连,这时可以用“巢倾卵破”来形容。
在政治斗争中,当一方势力被消灭时,与之相关的其他势力也可能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时也可以用“巢倾卵破”来形容。
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种群遭受灭绝时,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种群也可能受到影响,这时也可以用“巢倾卵破”来形容。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巢倾卵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家庭、家族和整体利益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灾难和困境的无奈和担忧。在古代社会,家庭和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对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巢倾卵破”这个成语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成语的传承与发展
成语“巢倾卵破”作为汉语成语的一部分,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人们也会用“巢倾卵破”来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成语“巢倾卵破”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告诉我们,在家庭、社会乃至自然界中,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学会团结一心,共同应对,以免“巢倾卵破”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