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私》的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如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孔子。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问曰:“君子何贵乎周?”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闻之,不平。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冉求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之仁,于政事乎何有?”冉求可使为之宰也,以政事言,则子路不如冉求。”
季康子问:“赐也,可得而闻政也与?”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言不及私”出自这段话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不满意,因为子路的回答过于注重个人表现和军事力量,而忽略了仁义和道德。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而不是只关注个人成就和权力。因此,孔子在这里使用了“言不及私”的典故,来表达他对子路回答的不满和批评。
总的来说,“言不及私”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子路回答的批评,意味着在谈论国家大事时,不应该只关注个人成就和权力,而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仁义。
言不及私——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言不及私”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为官者公正无私,言谈举止不涉及个人私事。这一成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一、成语的起源
“言不及私”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据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因直言进谏,被晋灵公赐死。赵盾的友人魏献子为了纪念赵盾的忠诚,便在赵盾的墓前立碑,碑文上刻有“言不及私”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言不及私”,用以赞扬那些公正无私、一心为公的人。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不及私”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出多种含义。在古代,它主要用来形容为官者公正无私,不谋取私利。如《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震言不及私,而天下称之。”这里的“言不及私”就是指杨震为官清廉,不谋取私利。到了现代,这一成语的含义更加广泛,不仅用来形容为官者,还用来形容人们在言行举止上不涉及个人私事。
三、成语的寓意
“言不及私”这一成语寓意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公正无私,不谋取私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忘记自己的初心。而“言不及私”这一成语正是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成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言不及私”这一成语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在评价一个为官者时,可以说:“他言不及私,一心为民,真是一位好官。”在批评一个人自私自利时,可以说:“他言不及私,只顾自己的利益,实在让人寒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书信、文章等作品中运用这一成语,以表达对公正无私、一心为公的赞美之情。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那些言不及私、一心为公的楷模,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言不及私”这一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公正无私,不谋取私利,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一成语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