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家之狗》的典故,丧家之狗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8:52:4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丧家之狗》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这个典故讲述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攻击。当时,孔子在郑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城东门等候。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狗。”子贡听后,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对极了!真是对极了!”这里,孔子以“丧家之狗”自喻,表达了他虽然四处碰壁,但仍坚定信念,继续追求理想的精神。后来,人们就用“丧家之狗”来形容那些失去依靠、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或者用来形容那些失意、落魄、处境困难的人。不过,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孔子豁达、自嘲的性格,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丧家之狗的由来与典故

丧家之狗,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成语“丧家之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孔子世家》。据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遭遇一段艰难的时光。

当时,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由于孔子的保守思想与当时诸侯争霸的现实不合拍,他常常受到冷遇和排挤。

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曾在宋国遭遇权臣桓发的陷害,不得不匆忙逃离。在恐慌中,孔子跑了几天,逃到了郑国的首都新郑。由于与弟子们走散,孔子独自一人,处境十分狼狈。

当时,一个郑人看到子贡等人在招人,便上前对他们说:“东门外有个块头挺大的老头,长得怪怪的。他的前额像古代皇帝唐尧,他的脖子像著名的法官皋陶,肩膀与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子产很相似,腰部以下比禹少了3寸,背部略弯曲,看起来又瘦又累,像一只丧家之狗。”

子贡随后根据这个郑本地人的指引找到了孔子。孔子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怎敢做圣人?说我是丧家之狗很贴切。”显然,孔子并不在乎别人说的话。但他的回答,除了显示出他宽广豁达的胸怀外,也难免有几分无奈。

当时,孔子到卫国、曹国、宋国、郑国等地去实现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大多数君主都很热情,却并未真正采纳他的理念。孔子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后来,孔子在陈国听到了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季桓子临终前留下了赞扬孔子的政治遗言。这个消息让孔子心情大好,对回鲁国抱有很大希望。

成语“丧家之狗”虽然最初是形容孔子在困境中的狼狈,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困境,坚持自己的信念。

总之,“丧家之狗”这个成语,既是对孔子当时处境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