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才公望》的典故,公才公望——成语典故探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8:49:29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公才公望”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时期的历史典故。具体来说,这个成语来源于《梁书·王暕传》中的记载。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国时期,王暕年幼时,他的父亲在齐国担任太尉,这是一个相当于三公、宰相等高位的重要官职。一次,王家宴请宾客,宾客们见到年幼的王暕,便对其父亲说:“公才公望在这孩子身上又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从王暕身上看到了他父亲那种有济世经邦的才识和德行,以及在官场和民众中的威望。后来,王暕成年后也确实做了大官,证实了宾客们的预言。

“公才”指的是有济世经邦三公的才识,“公望”则指的是有德行,在官场与民众中有威望。因此,“公才公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高深的才识,又有高尚的德行和威望,能够胜任高官重职

公才公望——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公才公望”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一个人才识出众、名望显赫,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个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公才公望”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品藻》。其中记载了孔愉和丁潭两位官员的故事。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而作者认为,真正能够兼备公才公望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能之才。

成语“公才公望”中的“公才”指的是才识出众,有卓越的才能;“公望”则是指名望显赫,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公才公望”一词,既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被称为“公才公望”。例如,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愈,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被誉为“文章巨公”。再如,宋代文学家苏轼,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被誉为“公才公望”的代表人物。

成语“公才公望”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评价一个人时,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比如,当我们称赞某位领导才能出众、声望显赫时,就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公才公望。”此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队或组织,表示这个团队或组织成员才能出众、名望显赫。

成语“公才公望”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具备公才公望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许多有志之士都努力追求公才公望,以期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成语“公才公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传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激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品德,以期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影响力。

总之,“公才公望”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才能和声望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一个人品德和修养的肯定。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成语的精神,努力成为具有公才公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