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臂啮指》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晋国的将领魏武子有一个儿子魏颗,魏武子病重时,曾对魏颗说,在他死后,要将他的一位爱妾改嫁他人。魏武子临终前又改口,希望将这位爱妾殉葬。魏颗在父亲死后,没有按照他最后的话去做,而是按照他最初的话,将这位爱妾改嫁他人。这位爱妾的父亲感激魏颗的仁义,便在晋楚两军交战时,将晋军将领楚将公子侧的行踪告诉了魏颗。魏颗在战斗中设计让魏楚两人决斗,并最终让魏楚被晋军俘虏。当魏颗将公子侧俘虏后,公子侧问魏颗为什么救他,魏颗便将魏武子爱妾父亲的话告诉了公子侧。公子侧听后,对魏颗的仁义表示敬佩,于是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个故事体现了魏颗的仁义和信守承诺的品质,也表达了“仁者无敌”的道理。
扼臂啮指——孝子曾子的感人故事
成语“扼臂啮指”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感人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孝子曾子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故事背景——曾子的孝行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以其孝行著称于世,被后人尊为“孝子”。在《孝经》中,曾子的孝行被详细记载,其中“扼臂啮指”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故事梗概——曾子外出打柴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曾子外出打柴。家中来了客人,曾母左等右盼不见儿子回来,心中焦急万分。客人急于离去,曾母为了尽快找到儿子,便用力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
母子心灵感应——曾子的反应
曾子在外打柴时,突然感到手臂一阵剧痛,他以为是自己的手臂受伤了,便立即放下手中的柴禾,匆匆跑回家中。到家后,他看到母亲正在忍受着剧痛,便询问原因。母亲告诉他,有客人来访,她扼住自己的手臂是为了呼唤他回家。
孝子的典范——扼臂啮指的由来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人们用“扼臂啮指”来形容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心灵感应。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孝子的典范,表达了孝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关爱。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扼臂啮指”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不仅限于描述母子之间的感情,还广泛应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表达对某人的极度关心和牵挂。
成语“扼臂啮指”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孝道,传承这种美德,让“扼臂啮指”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