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胫而走》的典故,成语“不胫而走”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8:34:4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胫而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事物无需推广,自然就会传播开来,形容消息、谣言等传播得非常迅速。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楚国的军队则被打败。战后,楚国的将领带着一些士兵逃跑,但是他们的马匹都被晋国军队夺走了,所以他们只能步行。

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晋国的士兵。晋国士兵看到他们疲惫不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逃跑。楚国将领回答说:“我们失败了,所以只能逃跑。”

晋国士兵听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楚国军队在逃跑的过程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晋国士兵认为,楚国军队的逃跑速度非常快,就像没有腿一样,所以他说:“你们不胫而走,真是太厉害了。”

后来,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不胫而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消息、谣言等传播得非常迅速。

成语“不胫而走”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不胫而走”源于中国古代,其含义是指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不胫而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卷六》,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出游于河,感叹道:“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夫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崑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这个故事中,船夫盍胥用珠玉无足而至的比喻,劝诫晋平公要尊重贤才。这里的“无足而至”即为“不胫而走”的原始含义。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消息、事物等迅速传播的现象。

在《新论·荐贤》中,北齐的刘昼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成语。他说:“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这里的“无胫而行”即是指珠玉没有腿却能自行传播,进一步强调了“不胫而走”的含义。

关于“不胫而走”的典故,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东汉末年,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孔融担心盛孝章被孙策杀害,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并劝曹操招纳他。信中孔融写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孔融的这封信,使得盛孝章得以免于一死,并最终被曹操招纳。这个故事进一步丰富了“不胫而走”的内涵,使其成为形容消息、事物等迅速传播的成语。

在现实生活中,“不胫而走”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某位明星的新歌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就可以用“不胫而走”来形容;再如,某项科技成果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全球,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表达。

总之,“不胫而走”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传播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人们对贤才的尊重和追求。在当今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