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书橱》是一个典故,它出自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生的书生,他非常勤奋地读书,并且记忆力超群,能够将读过的书籍内容全部记住。由于他读过的书很多,被人们称为“立地书橱”,意思是他的知识就像一个立在地上的书橱一样丰富。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的人。他们像书橱一样,能够存储和回忆大量的知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智慧。这个典故也强调了勤奋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不断阅读和积累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立地书橱——一个关于学识与智慧的成语典故
成语“立地书橱”源于北宋时期,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学识的典故,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一、成语的由来
“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底下有脚的书橱,也就是活书橱。它比喻那些读书多、学识广博的人。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史·吴时传》。
二、典故的主人公——吴时
吴时,北宋徽宗年间的一员官吏,初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县令。他学识渊博,办事认真,且能够体察下情。吴时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公正的治理,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朝廷的信任。
三、吴时的故事
有一次,吴时接到朝廷转运使发来的公文,要求华州运稻米到长安,郑县承担三万斛。吴时认为根据当时郑县的人力条件,这一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写信给转运使,提出了移兵就食的建议,即移兵到华州就地供应。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百姓办了好事。
另一次,宋徽宗赵佶要各地进言,向朝廷献计献策。但一些边远地方送上来的奏章都不合格式,有关官员要把它们退回。吴时提出意见,认为主要看进言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计较形式。这一意见被采纳,各地的奏章从此都能顺利呈送,使很多有益的建议不致埋没。
四、立地书橱的赞誉
吴时处理事情如此巧妙,与他才思敏捷是分不开的。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五、成语的传承
成语“立地书橱”不仅体现了吴时的学识与智慧,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如今,这个成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形容人读书多、学识广博的代名词。
立地书橱这个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对学识与智慧的崇尚。它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吴时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