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口裹足》的典故,成语典故——《杜口裹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1 12:11:5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杜口裹足》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具体的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士大夫们因不满宦官的专权而组织起来进行抗争。李膺是其中的一位领袖人物,他因为勇敢地对抗宦官而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封为“党人”的领袖。

宦官们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党人进行打击报复。李膺被免职后,他的学生们也受到了牵连。学生们为了保护自己,纷纷闭口不言,甚至有些人还用布裹住自己的脚,以避免被牵连。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典故并不是用来鼓励人们闭口不言或裹足不前,而是用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无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强权,不惧风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成语典故——《杜口裹足》

成语“杜口裹足”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成语的由来

“杜口裹足”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三》。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范雎。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后来因故逃至秦国,改名换姓,以张禄的身份进入秦国,成为秦昭王的谋士。

二、成语的故事背景

当时,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是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四人,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范雎针对秦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范雎的言论触及了权贵的利益,他们便对范雎产生了敌意。

三、成语的具体含义

成语“杜口裹足”中的“杜口”指的是闭住嘴,不说话;“裹足”则是指绑住脚,不能前进。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因为心中有顾虑或者反感,而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愿走到一起来。

四、成语的典故故事

据《战国策》记载,范雎在秦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权贵们便开始对他进行打压。他们利用范雎的过去,试图让他闭嘴,不再发表意见。范雎为了自保,不得不暂时闭口不言,停止了政治活动。这就是“杜口裹足”成语的由来。

五、成语的寓意

成语“杜口裹足”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选择沉默和退缩。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六、成语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我们应当学会运用“杜口裹足”这个成语,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害怕而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语“杜口裹足”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