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容可掬》的典故,笑容可掬——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7:18:4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笑容可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笑容满面,非常高兴的样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故事。

故事中,孟子在齐国见到齐宣王。齐宣王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君主,他喜欢听音乐,也喜欢观赏舞蹈。孟子为了劝谏齐宣王,于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农夫,他耕种着田地,但他总是笑容满面,非常高兴。孟子问农夫为什么这么高兴,农夫回答说,因为他耕种田地,收获丰收,所以感到非常高兴。

孟子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齐宣王,意思是说,齐宣王如果能够像农夫一样,关心百姓,治理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他也会像农夫一样笑容满面,非常高兴。

因此,《笑容可掬》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非常高兴,笑容满面的样子。

笑容可掬——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笑容可掬”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的起源

“笑容可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语中的“掬”字,意为双手捧取,整个成语形容的是一个人笑容满面,仿佛可以用双手捧取出来。

二、成语背后的故事

要了解“笑容可掬”的典故,我们不得不提到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这段描述发生在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当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且所带领的五千军已有一半前往西城县搬运粮草。面对如此困境,诸葛亮却表现得镇定自若,笑容满面。

原来,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大开城门,让旌旗尽皆藏匿,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同时,他自己在城楼上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的前军哨兵看到这一幕,以为诸葛亮设有埋伏,不敢进犯。司马懿本人也远远望之,果见孔明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城门内外有百姓洒扫街道,旁若无人。司马懿心生疑虑,认为诸葛亮必有后手,于是下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三、成语的寓意

“笑容可掬”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诸葛亮在困境中保持镇定、从容不迫的形象,更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在面对强敌时,诸葛亮没有慌乱,而是以笑容面对,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使他最终化险为夷。

成语“笑容可掬”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成语的运用

1.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他总是笑容可掬,让人感到温暖。

2. 领导的笑容可掬,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和谐与团结。

3. 在比赛中,他始终保持笑容可掬,展现出了运动员的风采。

总之,“笑容可掬”这个成语,既是对古代英雄诸葛亮的赞美,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以笑容面对生活,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