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土色》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故事背景是,董卓擅政,群雄起兵,董卓命令华雄出战,连斩数将,众诸侯大惊。关羽主动请缨,愿去斩华雄首级。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我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在温酒未冷却的情况下斩杀华雄,显示了其过人的武艺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面如土色”一词被用来形容人因惊恐或极度紧张而脸色变得像土一样灰白,失去了血色。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挑战时表现出的恐惧和不安。
面如土色的成语典故
成语“面如土色”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因极度惊恐而脸色苍白如土。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人的表情,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成语出处
成语“面如土色”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一卷》。在这部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这里的“面如土色”形象地描绘了季布因恐惧而脸色苍白的样子。
成语典故
关于“面如土色”的典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主人公是秀才俞良。俞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步行八千里到达京城杭州。考试结果并不理想,他名落孙山,身无分文。在绝望之际,俞良来到杭州西湖边,写下了《鹊桥仙》一词,准备自杀。幸好,他被一位好心人救下。
这个故事传到了太上皇的耳中,太上皇在梦中认定俞良是人才,于是派人到旅店寻找他。当店主孙婆得知此事后,吓得面如土色,以为俞良真的自杀了。太上皇的使者找到了俞良,并带他回到了朝廷。俞良因此被封为大官,从此改变了命运。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如土色”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不仅限于形容人的恐惧,还可以用来形容人在其他极端情绪下的脸色变化,如惊讶、悲伤等。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面如土色”这个成语常被用作谓语、定语、补语等。例如:“他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面如土色。”这里的“面如土色”作为谓语,形容了主语听到消息后的反应。
成语辨析
与“面如土色”相近的成语有“面无人色”和“面色如土”。虽然这三个成语都形容脸色苍白,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面如土色”侧重于形容因恐惧而脸色苍白;“面无人色”则侧重于形容因恐惧或虚弱而脸色苍白;“面色如土”则更侧重于形容脸色苍白无血色。
成语“面如土色”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形象描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被恐惧所吞噬。同时,这个成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成语的魅力,它将历史、文化和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