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肩谄笑》的典故出自《论语·乡党》,是孔子的一段话,用来描述一种不自然的、卑躬屈膝的行为。具体来说,这段话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在这段话中,“踧踖如也”形容孔子在君王面前恭敬不安的样子,而“胁肩谄笑”则是对这种恭敬不安的进一步描绘,指的是孔子在君王面前不仅显得局促不安,而且还会不自然地缩起肩膀,带着谄媚的笑容。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人,含有贬义。它强调了在权威面前失去自尊、过度谦卑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曲意逢迎的人。
成语典故——《胁肩谄笑》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胁肩谄笑”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在权贵面前巴结奉承的丑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道德寓意。
成语起源——《胁肩谄笑》的典故故事
“胁肩谄笑”的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故事讲述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关于古代士人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一段对话。
故事背景——古代士人的交往礼仪
在古代,士人之间交往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果士子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诸侯。这种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规矩。
故事情节——魏文侯与段干木、鲁穆公与泄柳的故事
故事中,魏文侯去看望名士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开了;鲁穆公去看望贤人泄柳,泄柳关着大门不出来相见。这两件事都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权贵的不屈不挠。
故事高潮——阳货与孔子的故事
阳货是春秋时期鲁国执政者季孙氏的总管,他想要孔子去拜见他,但自己放不下架子,不肯先去拜访孔子。于是,阳货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只蒸乳猪,希望孔子能亲自登门答谢。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到阳虎不在家再去答谢。
成语内涵——《胁肩谄笑》的道德寓意
“胁肩谄笑”这个成语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一些人在权贵面前曲意奉迎、巴结讨好的丑态。孟子认为,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他强调士人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不应为了迎合权贵而丧失自我。
成语影响——《胁肩谄笑》在历史中的传承
“胁肩谄笑”这个成语在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成为后人批评和讽刺那些在权贵面前谄媚奉承的人的常用语。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使用“胁肩谄笑”这个成语来描述那些在领导或权贵面前过分巴结、讨好的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应为了迎合他人而丧失自我。
成语“胁肩谄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道德寓意。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智慧,同时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