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戈入室”是一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郑玄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内部发生争斗或自相残杀。具体的故事背景是:
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郑玄,曾向著名学者马融学习,因受马融的器重,得以在马融门下学习。马融学问渊博,但为人骄傲自大,不轻易接纳学生。郑玄求学心切,便主动投奔马融门下,但马融并不重视他,让他做了几年杂役。郑玄并不气馁,他利用这段时间勤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代经学大师。
后来,马融的另一位学生卢植,因为与马融发生争执,愤然离去。马融对此非常生气,认为卢植背叛了他,于是决定报复。他命人去卢植家中搜查,企图找出卢植的罪证。卢植家中并没有什么罪证,马融的部下便将卢植的家人抓来,严刑逼供。卢植的家人忍受不住酷刑,只好编造了一些谎言来应付马融。
郑玄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他认为马融这种行为有失学者风范,于是决定离开马融门下。在离开之前,他写了一封信给马融,信中写道:“吾闻君子之操,不犯义以要名,不违道以干利。今君以不义之师,入室操戈,吾恐天下之士,闻之而寒心矣。”意思是说,我听说君子行事,不会违背道义来追求名声,不会违背道德来谋取私利。如今您以不义的军队,进入室内挥舞兵器,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听到这件事后会感到心寒。
马融看到这封信后,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决定不再追究卢植的事情。后来,郑玄和马融的关系也得以修复。
因此,“操戈入室”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内部发生争斗或自相残杀。
成语典故《操戈入室》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操戈入室”源于中国古代的学术争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成语的由来、内涵及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一、成语的由来
“操戈入室”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东汉时期,郑玄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精通儒家经典,尤其擅长《公羊》学。当时,另一位学者何休也热衷于《公羊》学,并撰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等著作。郑玄在深入研究何休的著作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纰漏,于是他决定以何休的论点为武器,进行反驳。
二、成语的内涵
成语“操戈入室”的字面意思是进入对方的房间,拿起对方的武器来攻击对方。在学术争鸣中,这一成语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来反驳对方,揭示了学术争鸣中的一种策略。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深入对方的研究领域,了解对方的观点和论据。
找出对方观点中的纰漏或不足之处。
以对方的论点为武器,进行反驳,使其观点不攻自破。
三、成语的历史意义
东汉时期,郑玄与何休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公羊》学的发展。
唐代,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通过“操戈入室”的方式,推动了文学和思想的革新。
宋代,朱熹与陆九渊的“理学之争”,在学术争鸣中,双方都运用了“操戈入室”的策略。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学术争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成语“操戈入室”在现实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鼓励人们在学术研究中,勇于质疑和批判,推动学术进步。
倡导在学术争鸣中,尊重对方观点,以理服人,避免人身攻击。
强调在学术研究中,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成语“操戈入室”作为中国古代学术争鸣的缩影,不仅体现了古代学者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