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扬扬》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得意洋洋、神气十足的样子。
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在邲地(今河南省荥阳市)发生了一场大战。晋国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楚国的军队则被打败。战斗结束后,晋国的大将魏锜在战场上看到了楚国的令尹子重。子重是楚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也是楚王的重要助手。尽管子重已经身负重伤,但他仍然坐在车上,指挥着楚国的军队撤退。
魏锜看到子重虽然受了伤,但仍然保持着威严和冷静,不禁对他产生了敬意。于是,魏锜向子重表示了敬意,并且请求子重允许他参加楚国的军队。子重对魏锜的敬意表示感谢,并且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魏锜参加了楚国的军队,并且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不仅勇敢善战,而且指挥得当,帮助楚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因此,魏锜在楚国军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和地位。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即使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也要保持冷静和尊严,不要轻易放弃。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对手,不要因为胜利而沾沾自喜。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成语典故——《意气扬扬》的由来与内涵
《意气扬扬》是一则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其典故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管晏列传》。这个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自满自得、得意忘形的样子,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
成语来源——《史记·管晏列传》中的晏子故事
《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了晏子(晏婴)的故事。晏子是齐国莱地夷维人,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因其节约俭仆、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敬。晏子担任齐国宰相时,生活简朴,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晏子能够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对国君的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成语典故——晏子与越石父的故事
晏子还曾救助过一个名叫越石父的贤才。越石父当时被囚禁,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便解开乘车左边的马,将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因此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这个故事展现了晏子的仁德和越石父的谦逊。
成语内涵——意气扬扬的褒贬之分
“意气扬扬”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晏子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这里的“意气扬扬”是褒义的,形容晏子因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得意忘形,那么“意气扬扬”就变成了贬义词,用来形容那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成语用法——意气扬扬在句子中的运用
在句子中,意气扬扬可以灵活运用。例如:“他考试得了满分,意气扬扬地回家向父母报喜。”这里的“意气扬扬”作为谓语,形容他因为考试成功而感到自豪。再如:“看到别人取得成就,他却意气扬扬,仿佛自己就是胜利者。”这里的“意气扬扬”作为定语,形容他的骄傲自满。
成语“意气扬扬”提醒我们,在取得成就时,要保持谦逊,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只有保持谦逊,才能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诫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避免以貌取人,要看到别人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的得意表现而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