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杖则走》的典故,大杖则走——孝道与智慧的结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1:12:59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杖则走》是一句古语,源自《孔子家语·六本》。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亲用大杖打儿子,儿子应该赶快逃跑。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子)的故事。

曾参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有一次因为犯了错误被父亲用大杖打。曾参没有逃跑,而是承受了父亲的责打。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曾参进行了批评,认为他应该逃跑。孔子的理由是,如果曾参不逃跑,万一被打死了,就会让父亲背上杀子的罪名,这是不孝的行为。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顺从,还包括保护父母的声誉和利益。因此,在面对父亲的责打时,应该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方式。这就是《大杖则走》的典故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大杖则走——孝道与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大杖则走”这一典故,正是孝道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一、典故起源

“大杖则走”这一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原文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据传,这一典故源于古代的舜帝。舜帝的父亲瞽瞍(gǔ sǒu)性情暴躁,多次对舜进行责打。舜在受到责打时,总是能够根据父亲的情绪和责打的轻重,做出恰当的反应。

二、孝道与智慧

在古代,孝道被视为子女对父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舜帝在面对父亲的责打时,能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既体现了他的孝顺,也展现了他的智慧。

首先,舜帝的孝顺体现在他对父亲的尊重和顺从。在古代,子女对父母的服从是孝道的重要体现。舜帝在受到责打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了忍受,这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尊重和孝顺。

其次,舜帝的智慧体现在他能够根据父亲的情绪和责打的轻重,做出恰当的反应。在古代,父母对子女的责打往往是为了教育子女,使其改正错误。舜帝在受到责打时,能够根据父亲的情绪和责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时机逃跑,既避免了父亲的愤怒升级,又保护了自己的安全,这体现了他处理问题的智慧。

三、典故影响

“大杖则走”这一典故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孝道的典范,也成为了智慧处理的象征。

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在面对父母的责打时,可以借鉴“大杖则走”的精神,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学会保护自己。在处理问题时,人们也可以借鉴舜帝的智慧,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决策。

总之,“大杖则走”这一典故,是孝道与智慧的结晶。它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中,孝顺是基础,智慧是关键。只有将孝道与智慧相结合,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