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可厚非》的典故,未可厚非——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1:09:33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未可厚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能过分责备。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一个爱妾,名叫无野。魏武子临终时,对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要让她改嫁。”但魏武子病重时,又改口说:“我死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按照父亲的后一个遗嘱去做,而是按照前一个遗嘱,让无野改嫁了。魏颗的解释是:“父亲病重时神智不清,他的后一个遗嘱是不可信的。”

后来,魏颗和秦国的杜回作战。在战斗中,魏颗看见一个老人用草绳子绊倒了杜回,使魏颗得以俘虏杜回。夜间,魏颗梦见那个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妇人的父亲。你依照先人的意愿嫁了她,我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魏颗在处理父亲遗嘱的问题上,虽然违背了父亲的后一个遗嘱,但他的做法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和对事实的判断。因此,他的行为被认为是“未可厚非”的,即不能过分责备。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某些行为虽然违背了常规,但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过分指责。

未可厚非——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未可厚非”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本文将探讨这个成语的由来、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一、成语的由来

“未可厚非”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王莽传》。故事发生在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将西汉分封的诸侯王降为平民,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王降为侯。这一政策引起了句町王的不满,他派廉丹和史熊去攻打句町。都大夫冯英上书劝王莽不要劳民伤财,但王莽怒而免去了他的官职。

后来,王莽在反思自己的决策时,意识到冯英的劝谏并非全无道理,于是说:“冯英亦未可厚非。”这句话的意思是,冯英的劝谏虽然有错,但也不可以过分指责。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未可厚非”,用来形容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可厚非”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它主要用来形容人的言行虽有不足,但还可以原谅。后来,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扩大,不仅可以用于人,还可以用于事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未可厚非”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用“未可厚非”来形容林黛玉的率真和直率。在《水浒传》中,这个成语也被用来评价一些英雄好汉的行事风格。

三、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未可厚非”依然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用以表达对他人或事物的宽容和理解。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说:“他这次犯了一个小错误,但未可厚非,毕竟人无完人。”这句话表达了对他人错误的宽容态度。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可能会说:“这个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未可厚非,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句话则体现了对学术观点的尊重和客观评价。

成语“未可厚非”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成语,更是一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他人或事物的不足时,要懂得宽容和理解,不要过分苛责。

总之,“未可厚非”这个成语的由来、演变和应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未可厚非”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