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所不为》的典故,何所不为的典故起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09:04:16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何所不为”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南史·孔琇之传》。故事发生在南朝时期,孔琇之担任地方官时,遇到一个十岁的小孩偷割邻居家的稻谷。邻居将小孩送到公堂,孔琇之按盗窃罪处理,手下人为小孩求情。孔琇之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意思是说,一个人十岁就能做小偷,那么长大后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呢?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何所不为的典故起源

“何所不为”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与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是楚国的忠臣,因遭奸臣陷害而被迫逃亡,最终投奔吴国,协助吴王夫差攻打楚国,为报家仇国恨。

伍子胥的忠诚与牺牲

伍子胥在楚国时,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楚平王。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杀害。伍子胥逃亡途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逃至吴国。在吴国,伍子胥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得到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并协助吴国逐渐强大。

何所不为的典故内涵

在伍子胥协助吴国攻打楚国时,他曾对吴王夫差说:“吾何所不为,以报家仇国恨!”这句话表达了伍子胥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这里的“何所不为”意味着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都愿意去做。

成语的流传与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所不为”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用语。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用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或目标,不顾道义和法律的极端行为。

何所不为的负面影响

成语“何所不为”虽然表达了强烈的决心和毅力,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何所不为”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道德和法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应当谨慎,避免将其误解为可以为所欲为的借口。

何所不为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成语“何所不为”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要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但也要保持理智,避免走极端。

总之,“何所不为”这个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内涵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