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不容辞》的典故,成语典故——《义不容辞》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8 09:27:30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义不容辞》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的父亲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纯仁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公正、廉洁和勇敢著称。

有一次,范纯仁在处理一起案件时,发现案件涉及到一位权贵。这位权贵在朝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人都不敢得罪他。范纯仁并没有因为权贵的地位而退缩,他坚持按照法律来处理案件,最终公正地判决了权贵。

范纯仁的这种行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有人称赞他说:“范纯仁真是义不容辞啊!”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义不容辞”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遇到正义的事情时,毫不犹豫地去做,不推辞,不退缩。

所以,《义不容辞》的典故主要强调了一个人在面临正义和责任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不推卸责任,不逃避困难。

成语典故——《义不容辞》的由来与演变

《义不容辞》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个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一、成语起源

《义不容辞》最早见于明代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58回。故事中,刘备被东吴招为女婿,当东吴面临曹操的进攻时,刘备作为东吴的女婿,理应出兵相助。于是,罗贯中用“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来形容刘备的这一行为,意指在道义上,刘备不能推辞。

二、历史背景

要理解《义不容辞》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孙权和刘备为了共同对抗曹操,结成了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因此放弃统一天下的野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曹操再次率军南下,意图攻占江南。此时,东吴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寻求盟友的支持。刘备作为东吴的女婿,自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三、成语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变,《义不容辞》这个成语逐渐从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它所蕴含的道义精神,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用“义不容辞”来形容在面对正义事业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辞、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上,也体现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

四、成语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义不容辞”的例子。例如,在抗击疫情时,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奋战在一线;在自然灾害面前,志愿者义不容辞地投身救援工作;在维护社会正义时,公民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发声。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义不容辞”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总之,《义不容辞》这个成语,源于历史故事,经过漫长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正义事业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辞、不退缩。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