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为了帮助孟尝君脱险,通过学鸡叫和挖洞偷东西的方式,帮助孟尝君成功逃脱秦国。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或手段,带有贬义色彩。
具体来说,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因受到齐王的猜忌而被派往秦国。在秦国期间,孟尝君受到秦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国。秦王后来听信谗言,决定杀死孟尝君。孟尝君得知消息后,请求回国。在回国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秦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等到天亮才能放行。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会学鸡叫的人,他模仿鸡叫的声音,让守城的士兵误以为天已经亮了,从而放行了孟尝君。此外,还有一个门客擅长挖洞,他挖了一个洞,让孟尝君从洞中逃脱。最终,孟尝君成功回到了齐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为“鸡鸣狗盗”,用来形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或手段。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故事中,孟尝君的门客虽然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孟尝君,是出于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应该注意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色彩。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的一则传奇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成语“鸡鸣狗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其广纳贤才、礼贤下士而闻名。他门下有宾客三千,其中不乏有才能之士,也有看似无用的门客。
故事梗概
孟尝君奉齐王之命出使秦国,却不幸被秦昭王软禁。为了脱身,孟尝君试图通过秦昭王宠爱的妃子幸姬来帮忙。幸姬索要一件珍贵的白狐裘,而这件白狐裘孟尝君在入秦时已经献给了秦昭王。
门客的智慧
面对困境,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位擅长狗盗之术的人,他夜间潜入秦宫,盗取了白狐裘献给幸姬。幸姬因此对孟尝君产生了好感,并设法让孟尝君得以脱身。
逃亡之路
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秦昭王反悔,派人追捕。由于天还未亮,函谷关紧闭。孟尝君的门客中又有一位擅长鸡鸣之术的人,他学公鸡鸣叫,引得众鸡齐鸣,守关官员误以为天亮,便打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顺利逃回齐国。
成语的演变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孟尝君门客们的特殊技能。后来,它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却略有小聪明的人。
历史意义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孟尝君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同时,它也揭示了在困境中,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岁月流转,成语“鸡鸣狗盗”依然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则传奇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仍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勇敢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