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折榱崩》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原文是:“桷桷之榱,无不榱崩。 ”这里的“栋”指的是房屋的主梁,“榱”指的是屋椽。这句话的意思是,房屋的主梁一旦折断,屋椽也会随之崩塌。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事物的基础一旦破坏,其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崩溃。
这个典故在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用来警示人们要重视事物的基础,否则一旦基础不牢固,整个事物都会受到威胁。在现代社会,这个典故也经常被用来比喻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等,如果这些基础不牢固,那么整个组织或国家都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因此,《栋折榱崩》的典故提醒我们要注重基础建设,确保事物的基础牢固,才能保证其稳定和发展。
栋折榱崩——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栋折榱崩”源于我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同时也象征着国家或家族的衰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栋折榱崩”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据传,当时晋国的大夫侨如将出使楚国,临行前向晋国国君汇报了国内的情况。在汇报中,侨如提到了“栋折榱崩”这个成语,用以形容晋国当时的政治状况。
成语“栋折榱崩”中的“栋”指的是房屋的正梁,“榱”则是指椽子。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正梁和椽子都毁坏了,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家族的衰败,也用来比喻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关于“栋折榱崩”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晋朝时期,庾亮将要出逃,回头向钟雅交代自己走后的事,把朝廷重任深切地托付给他。钟雅说:“栋折榱崩,谁之责邪?”庾亮回答:“当前的事,不容许再谈论了,你应该期望取得收复京都的成效啊!”钟雅说:“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栋折榱崩”这个成语的内涵。
“栋折榱崩”这个成语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被用来形容政治局势的动荡,还被用来警示人们要珍惜国家、家族的稳定。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描绘悲剧性的场景,表达对逝去时代的怀念。
在现代社会,“栋折榱崩”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人们用它来形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危机,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稳定,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的繁荣昌盛。
总之,“栋折榱崩”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国家、家族的深厚情感。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个成语,让它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