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典故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是老子在论述用兵之道和治国之策时提出的策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首先要先给予对方一些东西,让对方感到满意和满足,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将东西给你。
在古代,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描述政治和军事上的策略。例如,一个国家想要扩张领土,首先要通过外交手段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给予邻国一些利益,让对方感到满意,然后才能通过战争或和平手段取得邻国的领土。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也可以被用来描述商业上的策略。例如,一个公司想要与另一个公司合作,首先要通过谈判和协商,给予对方一些利益,让对方感到满意,然后才能达成合作。
总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一种智慧和策略,强调了在取得东西之前,首先要让对方感到满意和满足。这种策略在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在争夺与获取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智慧。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典故起源
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最早见于《韩非子·说林》。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当时晋国六卿(赵、魏、韩、智、范、中行)势力鼎盛,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其中,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拒绝后,智伯围攻晋阳。魏宣子的谋士任章建议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以骄纵其心,待其骄傲轻敌时再图取之。魏宣子采纳了任章的建议,智伯果然骄傲自大,最终被赵、魏、韩三家所灭。
二、成语内涵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一成语,表达了在争夺与获取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智慧。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先付出代价:在争夺过程中,为了达到最终目的,有时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
诱导对方:通过付出代价,使对方产生依赖或骄傲心理,从而降低其警惕性。
寻找机会:在对方放松警惕时,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夺取。
三、成语应用
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有时需要先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优惠或赠品,以吸引其关注,待其产生依赖后,再逐步提高产品价格或降低服务质量。
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有时需要先付出关心和帮助,待对方产生依赖后,再寻求对方的帮助和支持。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为了削弱对手,有时需要先给予一定的利益或承诺,以诱使对手放松警惕,待其骄傲自大时再进行反击。
四、成语启示
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在争夺与获取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策略,先付出代价,诱导对方放松警惕。
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夺取。
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不急于一时,耐心等待时机。
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争夺与获取时,要善于运用策略,把握时机,以达到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