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城之将》的典故,干城之将的由来与寓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7 11:21:23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干城之将》的典故出自《诗经·周南·兔置》,原文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一个勇猛的武士,是公侯的捍卫者。在这里,“干”指的是盾牌,而“城”则是指城墙,两者都是防御工具,用来比喻武士的英勇和忠诚。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捍卫国家、保护人民的有才能和忠诚的将领。

干城之将的由来与寓意

成语“干城之将”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其含义丰富,寓意深刻。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孔丛子·居卫》,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孙子孔伋(子思)的一段故事。

典故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孔伋在卫国为官。当时,卫国国君卫侯询问孔伋,卫国中谁是最优秀的将领。孔伋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苟变,认为他能够统领五百辆战车。卫侯却因为苟变曾经偷吃百姓两个鸡蛋的小事,而拒绝任用他。

子思的劝谏

孔伋见卫侯如此固执,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劝谏。他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即使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也不会扔掉它。”孔伋的意思是,苟变虽然有过小过失,但他的军事才能是无可置疑的,不能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这样的大将。

卫侯的反思

卫侯听后,深感惭愧,连连拜谢孔伋,并表示接受他的指教。这个故事传为佳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干城之将”,用来形容那些能够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利益的大将。

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城之将”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英勇将领的常用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英勇将领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用人唯贤”的理念。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成语“干城之将”依然被广泛使用。它不仅用于形容军事将领,也用于形容那些在各个领域为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例如,在表彰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时,人们常常会用“干城之将”来形容他们。

成语“干城之将”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但其蕴含的道理和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长处,而不是因为一些小过失而忽视他们的价值。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成为国家的“干城之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