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的典故源自《汉书·王嘉传》。原文如下:“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被众人指责,就会像生病一样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可能因此而死。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被众人指责或唾弃的悲惨境地。
千夫所指——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千夫所指”源于西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故事,它不仅揭示了成语的由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道德观念。
成语的起源——西汉末年的政治斗争
“千夫所指”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王嘉传》。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刘欣和他的宠臣董贤。董贤因美貌而受到汉哀帝的宠爱,官至大司马,权势熏天。
千夫所指的典故——董贤的宠幸与朝臣的反对
董贤得宠后,他的家人也跟着享福,妻子被召进宫内享乐,妹妹被选为纪子,父亲封候赐爵,岳父和小舅子也当了高官。董贤的权势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尤其是丞相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他们联名上书,指责董贤是“千夫所指”的罪人。
典故的背景——汉哀帝的荒淫无道
汉哀帝刘欣是个贪图酒色的荒淫无耻的皇帝,他贪图美色,看上侍御史董恭的儿子董贤,因为他漂亮,就让他做大司马,封高安侯,百官通过他才能奏事,董贤动不动就赏人1000两黄金。这种荒淫无道的行径,使得董贤成为了众矢之的。
典故的影响——成语的流传与意义
“千夫所指”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流传,成为形容一个人品行恶劣,触犯众怒的常用语。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了道德和公理,最终会遭到众人的指责和唾弃。
典故的现实意义——警惕权力的滥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千夫所指”这个成语中汲取教训。它提醒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被滥用,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成语“千夫所指”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西汉末年的政治斗争,也让我们明白了道德和公理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成语,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