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所畏惧》的典故,无所畏惧的起源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19:02:11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无所畏惧”是一则成语,其典故最早出自于北朝·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董绍传》。在《魏书·董绍传》中,董绍上书北魏肃宗,表示愿意统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去平定叛乱。肃宗对此表示怀疑,询问太监徐绍巴人是否真的瞎眼。徐绍回答说这是董绍的豪言壮语,意思是巴人非常骁勇凶悍,见到敌人时无所畏惧,并不是真的瞎眼。

成语“无所畏惧”用来形容非常勇敢,什么都不怕,常用于褒义,表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畏惧。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谓语或定语。例如,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无所畏惧”

无所畏惧的起源与典故

“无所畏惧”这个成语,源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英勇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勇敢无畏的精神,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故事背景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发生内乱,国家动荡不安。此时,有一位名叫董绍的官员,他上书朝廷,希望能统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去平定叛乱。这一提议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询问太监徐绍巴人是否真的瞎眼。徐绍回答说,这是董绍的豪言壮语,表示巴人非常骁勇凶悍,见敌无所畏惧,奋勇杀敌。

成语典故

皇帝听后,下令让董绍立刻去平叛。这个故事中的“无所畏惧”,指的是巴人面对敌人时,毫无惧色,勇往直前。这里的“无所畏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什么也不怕”,而是形容他们面对困难、危险时,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

成语出处

“无所畏惧”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魏书·董绍传》。在书中,记载了董绍上书皇帝的情景,以及皇帝询问徐绍巴人是否瞎眼的过程。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成语意义

“无所畏惧”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它强调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气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无所畏惧”来形容那些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人。例如:“他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始终无所畏惧,最终取得了成功。”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所畏惧”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出了许多近义词,如“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同时,它也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望而生畏”、“畏首畏尾”等。

成语影响

“无所畏惧”这个成语,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无所畏惧”这个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所蕴含的勇敢、坚定、信念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