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管钥》是一个典故,出自《诗经·邶风·北门》。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士人,他生活艰辛,受人欺凌,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中有一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意思是说国家的事情没有止境,让他担心自己的父母。这里的“王事”指的是国家的政务,而“靡盬”则表示没有止境、没有尽头。
“北门管钥”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它比喻那些为国家操劳、为父母担忧的人,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仍然坚守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此外,“北门管钥”还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着高洁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这些人往往能够在困境中崛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总之,“北门管钥”是一个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典故,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该坚守自己的节操和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北门管钥——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北门管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一、成语的起源
“北门管钥”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当时郑国国都的北门是军事要地,掌握北门钥匙的人,实际上掌握了郑国的军事大权。
二、成语的故事
公元前628年,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表面上是为了帮助郑国守卫国都,实际上却是为了谋取郑国的军事要地。杞子等人秘密报告秦穆公,称自己已经掌握了郑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们将作为内应。
秦穆公接到密报后,不顾大夫蹇叔的劝阻,决定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在临行前哭着对儿子说:“你们一定会战死沙场。”
秦军最终并未成功攻下郑国,反而被郑国军队击败。这场战役中,北门管钥成为了关键因素。因为郑国守将烛之武利用北门管钥,成功地阻止了秦军的进攻。
三、成语的寓意
成语“北门管钥”寓意着军事要地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掌握军事要地往往意味着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要善于利用手中的资源,才能取得胜利。
此外,成语“北门管钥”还寓意着忠诚与背叛。在故事中,杞子等人表面上为郑国守卫国都,实际上却是为秦国谋取利益。这种背叛行为最终导致了秦军的失败。
四、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门管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出了更多的含义。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它被用来比喻掌握重要权力或地位的人,以及比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例如,在宋代朱熹的《五朝名臣言行录》中,就有“皇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的记载,这里的“北门锁钥”就是指掌握军事要地的重要性。
成语“北门管钥”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军事要地的重要性,还揭示了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成语中汲取智慧,学会在关键时刻把握机遇,坚守忠诚,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