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众志成城”的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下》。这个成语的原义是“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地牢固,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具体的历史背景是:在东周时期,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他为了个人喜好行乐,下令将全国的好铜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这两口大钟分别是无射和大林,景王打算将它们悬挂在一起演奏,享受从未有过的乐声。
周景王的大臣单穆公对此非常担忧,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单穆公劝谏景王,指出这样不仅得不到悦耳的乐声,还会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强调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众志成城的起源与内涵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用以形容众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其力量如同坚固的城墙一般不可摧毁。
典故背景
典故发生在东周时期,当时的周景王姬贵在位期间,为了满足个人喜好,下令铸造了两件大型的物品:大钱和大钟。大钱是为了收缴民间的小钱,而大钟则是为了个人行乐。这两项决策引起了大臣们的担忧,尤其是单穆公和伶州鸠,他们认为这些决策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加剧百姓的负担,导致民心不稳。
大臣的劝谏
单穆公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他担心这样做会使百姓离心,国家陷入危险。伶州鸠则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指出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可言。他引用了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强调百姓的共同意愿和反对力量。
周景王的固执
尽管大臣们极力劝谏,但周景王依然固执己见,坚持铸造大钱和大钟。他认为这些决策能够彰显自己的权威,满足自己的喜好。他的决策最终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典故的启示
众志成城的典故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当人们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时,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能够抵御外来的压力和挑战。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倾听民意,关注民生,避免因一己之私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众志成城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众志成城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经济危机,都需要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战胜一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众志成城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