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打自招》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13:59:03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打自招》的典故源自《水浒传》中的故事。在《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中,李逵误将一位卖唱老妇当作自己的母亲,因此将她背回山洞。这位老妇实际上是一个强盗,她的同伙在李逵离开后,来到山洞中,打算杀死李逵。李逵在洞中听到他们的对话,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因此故意大声说话,让强盗们听到,从而不打自招,暴露了他们的身份。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秘密或罪行。

不打自招——一个揭示人性弱点的经典典故

在中国成语中,“不打自招”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成为了人们用来警示自己的口头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的起源

“不打自招”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十七回:“也是个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说出道:后日是他母难之日,邀请诸邪来作生日。”这里的“不打自招”指的是怪物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而不需要外界的拷问。

二、典故的故事

关于“不打自招”的典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为了确保银子的安全,他想出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

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于是,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贴在坑边的墙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掩盖真相。

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王二半夜把银子挖出来后,为了不引起张三的怀疑,也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贴在墙上。第二天,张三发现银子不见了,看到纸条,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不打自招,反而暴露了银子的位置。

三、成语的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打自招”这个成语的寓意。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为了掩盖真相,反而会无意中暴露出自己的意图,从而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

此外,“不打自招”还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不要急于采取行动,以免因为方法不当而适得其反。

四、成语的运用

1. 小明为了掩盖自己偷了同学的钱,反而告诉了老师,这就是不打自招。

2. 那个公司为了掩盖产品质量问题,反而发布了虚假的广告,结果不打自招,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

总之,“不打自招”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成为了人们用来警示自己的口头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从而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