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魏国名将司马懿之间的故事。
故事背景: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司马懿是魏国的将军。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试图统一中国,而司马懿则多次率军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故事情节:在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蜀军撤退。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率领魏军追击。当司马懿追至五丈原时,却看到蜀军阵地上竖立着诸葛亮的神像。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未死,便下令撤退,蜀军因此得以安全撤退。
典故意义:这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在生前和死后的威望和影响力,以及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智谋和胆识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谈论三国时期历史和人物时常用的典故之一。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三国时期的传奇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其中,“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其智谋依然能够影响敌军,从而吓退敌将司马懿的神奇事件。
背景介绍——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争霸。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为蜀汉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失去了这位杰出的领导者。
故事梗概——死诸葛的计谋
诸葛亮病逝后,蜀将姜维等遵照其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心生疑虑。他怀疑这是诸葛亮用计诱敌,于是决定暂且退兵。
关键转折——木雕像的威慑力
司马懿退兵后,蜀军继续缓缓撤退。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本想趁机追击,但又担心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这时,姜维命杨仪举旗鸣鼓,树影中飘出大旗,上面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司马懿大惊失色,再定睛一看,只见数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马车来,车上端坐着的竟是诸葛亮的木雕像。司马懿惊呼:“孔明还活着,我中计了!”于是,他立刻下令撤退,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进攻蜀汉。
成语的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寓意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流传,成为形容人虽死,但余威犹在的典型例子。它告诉我们,智慧与谋略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人已离世,但其影响力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历史评价——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他忠诚、智慧、勇敢,为蜀汉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更是凸显了他卓越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那些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依然在启迪着后人。让我们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