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旷日持久》的典故,旷日持久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2 17:02:3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旷日持久》的典故源自《战国策·赵策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耗费时日,拖延很久。具体的故事背景如下: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国俘虏,并被坑杀。此后,赵国国力大减,形势非常危急。秦国乘胜追击,兵临赵国国都邯郸城下,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保卫赵国,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带着门客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进行了多次谈判,但楚王一直犹豫不决,不愿出兵援助赵国。

平原君的谈判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深知赵国的安危全系于此次谈判的成败,因此他不断地劝说楚王,希望楚王能够出兵援助赵国。

最终,楚王被平原君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同意出兵援助赵国。赵国因此得以保住国都,避免了被秦国灭亡的命运。

这个故事中,平原君的谈判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因此,人们用“旷日持久”来形容耗费时日,拖延很久的情况。

旷日持久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旷日持久”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策略,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典故。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旷日持久”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四》,原文为:“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这里的“旷日持久”指的是荒废时间,拖延战事,使得士兵们的力量在长时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

二、典故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燕国派兵攻打赵国。赵王得知消息后,非常恐慌,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提议,以割让三座城池为代价,请齐国的名将田单来帮助赵国作战。

三、赵奢的反对意见

赵国的大将赵奢并不同意赵胜的建议。他认为,赵国并非没有能打仗的将军,为何要割让城池?赵奢进一步分析,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也未必能保证胜利。而且,田单作为齐国的将领,未必会真心为赵国出力,因为赵国的强大对齐国来说并不利。赵奢还担心,如果让田单带领赵军作战,他可能会故意拖延时间,导致旷日持久,最终消耗赵国的国力。

四、赵孝成王的决策

尽管赵奢提出了反对意见,但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仍然决定割让三座城池,聘请田单为赵军统帅。结果,正如赵奢所预料的那样,赵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只拿下了燕国的一座小城池,得不偿失。

五、成语的寓意

成语“旷日持久”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盲目拖延,要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同时,它也警示我们,在战争中,不能过于依赖他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以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困境。

六、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旷日持久”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达,用来形容拖延时间、长期拖延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做事拖沓、效率低下的人。此外,它也常被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用以警示决策者不要陷入无谓的拖延。

成语“旷日持久”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分析、果断决策,避免陷入无谓的拖延。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这个成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