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给家足》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他曾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在班超晚年时,他向朝廷上书,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到家乡的愿望。他在上书中写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玉门关。
“人给家足”这个成语就是从班超的这句话中演化而来的。其中,“人给”指的是班超希望活着回到家乡的愿望,“家足”则是指他希望家乡的生活能够富足、安定。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繁荣昌盛,生活富足。
人给家足——成语的由来与历史故事
成语“人给家足”源于古代汉语,意指社会繁荣,家家户户丰衣足食。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成语解析
“人给家足”中的“给”字,意为富裕、充足;“家”指家庭;“人”则泛指人民。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有充足的物资,人民生活富足。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成语典故
关于“人给家足”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墨家与“人给家足”
在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战争和奢侈。墨家成员多半来自下层社会,过着简朴的生活。尽管他们生活艰苦,但彼此之间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体现了“人给家足”的理念。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给家足”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给家足的启示
“人给家足”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倡导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
总之,“人给家足”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