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首是瞻》的典故,马首是瞻——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49:38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马首是瞻》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原文是:“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将领荀偃命令士兵在鸡鸣时出发,填平井口,铲平炉灶,一切行动都只看我的马头所指的方向。这里的“马首是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服从指挥,听命行事。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团队或组织中的成员,完全听从领导的指挥,不论领导指向何方,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跟随。这种服从和信任的关系,在古代军事行动中尤为重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的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马首是瞻——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马首是瞻”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成语“马首是瞻”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当时,晋国的大将荀偃率领联军攻打秦国,为了鼓舞士气,他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在鸡鸣时分出发,填平水井,拆毁炉灶,作战时士兵们要跟随主将荀偃的马头方向行动。

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复杂。虽然两国之间有联姻,但为了各自的利益,两国经常发生争斗。公元前558年夏天,晋悼公派荀偃和栾黡率领鲁、莒、郑、卫等国军队攻打秦国。由于联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士气低落,秦国在得知联军来攻后,并没有表现出恐慌,反而准备迎战。

在联军到达泾水边时,诸侯的部队不愿意过河。晋国大夫叔向朝见鲁卿叔孙豹,并决定由叔向去准备船只。叔孙豹念了《匏有苦叶》这首诗中的一段,进行了动员。后来,鲁国、莒国的军队首先渡河。郑国的子蟜进见卫国的北宫憝子,劝他们渡河。军队渡过泾水后,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了毒物,导致许多士兵中毒身亡。郑国司马子蟜率领郑军前进,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跟上来了。联军开到秦国境内的棫林,秦国仍不愿求和。

荀偃的命令“唯余马首是瞻”原意是指士兵们要跟随主将的行动,服从指挥。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盲目追随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人。

成语“马首是瞻”在历史长河中,不仅被广泛使用,还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如“唯马首是瞻”、“亦步亦趋”等。这些成语都体现了人们对服从、追随的思考,对个人独立性的反思。

成语“马首是瞻”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四字短语,但它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中的指挥艺术,以及人们对服从与独立思考的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随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