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志向虽然远大,但才能却不够,比喻好高骛远。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杨炯传》。
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唐代诗人杨炯有关。杨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尽管杨炯有着远大的志向,他的才能却并不足以支撑他的志向。他在官场上屡屡受挫,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此,“志大才疏”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那些志向远大但才能不足的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地努力。
志大才疏——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志大才疏”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志向远大但才能不足的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我们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名士孔融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但性格高傲,志向远大。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曾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其言辞犀利,态度强硬。
孔融的“禁酒令”事件
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全国禁酒。孔融却写了一篇名为《酒德颂》的文章,大肆宣扬饮酒的好处,甚至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这一行为引起了曹操的极大不满,最终导致孔融被曹操杀害。
后人评价孔融“志大才疏”
孔融虽然才华横溢,但因其性格高傲,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后人评价孔融为“志大才疏”,意指他虽然志向远大,但才能不足,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成语“志大才疏”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大才疏”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那些空有志向,却缺乏实际才能的人的常用语。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中就有多次提及。
成语“志大才疏”的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志大才疏”通常用作贬义词,用来批评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这个成语的用法非常广泛,可以作谓语、定语、分句等,含贬义。
成语“志大才疏”的启示
成语“志大才疏”虽然带有贬义,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只有志向与才能相匹配,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成语“志大才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