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于斯,哭于斯》的典故,歌于斯,哭于斯——成语典故的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01:40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歌于斯,哭于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是:“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贡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在这段话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讨论了他们的志向和抱负。子路表示愿意与朋友共享财富,即使变得破旧也不后悔。颜渊则表示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孔子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赞赏,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老年人应该得到安宁,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年轻人应该受到关怀。这段话的典故被后人引用,用来表达对友情、忠诚和关怀的重视。

歌于斯,哭于斯——成语典故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歌于斯,哭于斯”源于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檀弓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探讨这一成语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歌于斯,哭于斯”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晋献文子室成》一文。故事讲述了晋国赵武(谥号晋献文子)新居落成,晋国大夫张老前往祝贺,赞叹其房屋之美,并以此表达了对赵武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成语的发展

在《晋献文子室成》中,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句话意味着赵武的新居将成为家族祭祀、丧葬、宴饮等活动的场所。赵武对此表示赞同,并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逐渐演变为成语“歌于斯,哭于斯”,用以形容一个地方既是欢乐的场所,也是悲伤的场所,寓意着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歌于斯,哭于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共同生活、共同祭祀、共同面对生死。成语“歌于斯,哭于斯”正是这种家族观念的体现。

2. 反映了人生百态、世事无常的哲理。人生在世,既有欢乐的时刻,也有悲伤的时刻。成语“歌于斯,哭于斯”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3. 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成语中的“歌于斯,哭于斯”意味着家庭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家庭成员要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人生的喜怒哀乐。

四、成语的运用

1. 这个小村庄,歌于斯,哭于斯,见证了家族的兴衰。

2. 人生如戏,歌于斯,哭于斯,我们要学会珍惜。

成语“歌于斯,哭于斯”源于《礼记·檀弓下》,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还蕴含着人生百态、世事无常的哲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仍可以借助这一成语,表达对家庭、人生和社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