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匹夫匹妇》的典故,匹夫匹妇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9 16:40:03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匹夫匹妇》的典故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在这个故事中,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受到一个名叫“野人”的普通农民的款待。这位农民用自己的食物和饮料招待了重耳,重耳非常感激,并承诺将来会报答他。

后来,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回想起当年野人的恩情,决定要报答他。他发现野人已经去世,于是他决定报答野人的家人。他找到了野人的妻子和儿子,并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

这个故事表达了晋文公重耳对普通人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也体现了“匹夫匹妇”之间的互助和感恩精神。后来,“匹夫匹妇”这个词组被用来形容普通百姓,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匹夫匹妇的由来与演变

“匹夫匹妇”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汉语,其含义和用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本文将探讨“匹夫匹妇”的由来、含义及其在历史中的演变。

成语的起源

“匹夫匹妇”最早见于《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这里的“匹夫匹妇”指的是平民男女,泛指平民。成语的“匹夫”一词,最初指的是单身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平民。

成语的用法

在成语中,“匹夫匹妇”通常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泛指平民。例如,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匹夫”即指平民,强调即使是最普通的平民,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无人能够夺取。

成语的典故

关于“匹夫匹妇”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孟子在与万章的对话中,提到了伊尹的故事。伊尹原是莘国郊外的种地人,后来被商汤聘请为宰相。孟子认为,伊尹能够从平民中脱颖而出,辅佐商汤灭掉夏桀,是真正的圣人。这个故事体现了“匹夫匹妇”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即平民也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可能。

成语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匹夫匹妇”的含义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在古代,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匹夫匹妇往往指的是社会地位较低、生活贫困的平民。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匹夫匹妇逐渐脱离了原有的贬义色彩,更多地被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善良、勤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匹夫匹妇”的近义词有“平民百姓”、“布衣百姓”等,而其反义词则较少使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匹夫匹妇有时也会被用来贬低他人,如“匹夫之勇”即指有勇无谋的行为。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匹夫匹妇”依然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强调平民百姓的力量和价值时。例如,在描述人民群众的力量时,常用“匹夫匹妇之力,汇聚成江海”这样的表达。

总之,“匹夫匹妇”这一成语,从最初的平民男女,到后来的泛指平民,再到现代强调平民百姓的力量和价值,其含义和用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普通百姓的尊重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