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阮籍是魏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为人放荡不羁,行为怪异,经常不拘小节。
有一次,阮籍在大街上骑马,他的马突然受惊,将他摔了下来。阮籍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毫不在意地继续前行。旁边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觉得他是个怪人,因为他并没有因为摔跤而感到痛苦或尴尬,反而表现得非常得意和自在。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因为得意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和礼仪,失去了应有的谦逊和谨慎。现在,“得意忘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取得成就或成功后,过于骄傲自满,以至于忘记了谦虚和谨慎。
得意忘形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得意忘形”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书·阮籍传》,用以形容人因得意而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典故起源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心怀远大抱负,却因对执政的司马集团不满,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只能明哲保身。平日里,他与竹林七贤(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聚会作诗,以酒会友。阮籍性格豁达,高兴时放声高歌,不高兴时大哭一场。史官描述他为“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在他得意的时候,会突然忘记自己的形骸,表现出一种忘乎所以的状态。
成语释义
成语“得意忘形”中的“得意”指的是高兴、称心如意,“忘形”则是指忘记自己的常态。因此,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因心意得到满足而失去常态,形容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得意忘形”常用于形容那些因得意而骄傲自满、忘乎所以的人。它既可以作谓语,如“他因考试得了满分而得意忘形”,也可以作定语,如“他的得意忘形让人感到不舒服”,还可以作状语,如“他得意忘形地炫耀自己的成绩”。
近义词与反义词
成语“得意忘形”的近义词有“忘乎所以”、“自鸣得意”、“得意洋洋”、“趾高气扬”等,这些词语都含有得意忘形的意思。而其反义词则有“怅然若失”、“心灰意冷”等,这些词语则表示失意、沮丧的情绪。
成语典故故事
除了阮籍的故事外,成语“得意忘形”还有其他一些典故。例如,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成语的启示
成语“得意忘形”提醒我们在取得成就时,要保持谦逊和低调,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的本分和初心。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避免以貌取人,不要因为别人的得意忘形而对其产生偏见。
成语“得意忘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学会运用这个成语,引导自己和他人在面对成功与失败时,保持正确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