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心应手》的典故,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9 11:34:20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得心应手》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天道》篇。故事中,一位名叫轮扁的木匠在制作车轮时,他能够熟练地掌握手中的工具,使车轮制作得非常圆滑,既牢固又美观。当被问及他的技艺从何而来时,轮扁回答说,他并没有遵循任何固定的规则,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使得工具与材料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后来,人们便用“得心应手”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技能或艺术上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自己的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问题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得心应手”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庄子·天道》,其含义为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相应地怎样做。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技艺的纯熟,更蕴含了心手相应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得心应手”的关联

《庄子·天道》中提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技艺的修炼中,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即是顺应自然,使心与手达到和谐统一。

成语典故:匏巴弹琴与师文学琴

关于“得心应手”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古时,有一位名叫匏巴的琴师,他的琴艺高超,弹奏出的音乐能够使鸟儿起舞,鱼儿跃出水面。郑国的师文听闻此事后,便拜匏巴为师,学习弹琴。

师文学琴的过程与感悟

师文学琴三年,虽然掌握了指法,却无法弹奏出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对他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

师文找到音乐的感受,技艺大进

经过一段时间,师文找到了音乐的感受,重新回到师襄面前。他告诉师襄:“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师文弹奏的琴声,使春天草木结出果实,秋天花草树木开花发芽,夏天霜雪交下,冬天阳光炽热,冰块融化。师襄听后,感叹道:“你的弹奏真是妙啊!”

“得心应手”的启示

成语“得心应手”告诉我们,在技艺的修炼中,要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需要内心的感悟和外在的实践相结合。只有找到内心的感受,才能使技艺得到提升,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成语“得心应手”的运用与影响

成语“得心应手”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用以形容技艺纯熟、做事顺利。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反映了人们对技艺追求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激励着人们在各个领域追求卓越。

成语“得心应手”源于《庄子·天道》,寓意着心手相应、技艺纯熟。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反映了人们对技艺追求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激励着我们在各个领域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