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误解与真相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16:43:47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朱自清在1948年6月18日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事件,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以下是详细背景和经过:

1. 事件背景: 1948年,正值国共内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包括扶植日本,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为了抗议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反对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北京各高校的教授们决定联名发表一份宣言,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2. 事件经过: 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带着这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来到朱自清的家中。当时,朱自清因严重的胃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度虚弱,声音也非常微弱。 吴晗对朱自清说:“你身体不好,一家九口,日子过得很困难,如果在这份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要比别的教授都大。但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明白你,我尊重你。”。 朱自清听后,尽管身体极度虚弱,还是强撑着坐起来,颤抖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对吴晗说:“我的性格,您是知道的。古时候有气节的人,坚持不吃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其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如今我宁愿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国面粉。”。

3. 后续影响: 朱自清在签署宣言后,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因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于1948年8月12日去世,年仅49岁。 在临终前,朱自清还嘱告家人不得购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通过这次事件,朱自清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高尚情操,也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援助。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不仅入选中学课本,更是家喻户晓。关于朱自清的一段故事,却因误解而广为流传——那就是“不领美国面粉”。本文将揭开这段故事的真相,展现朱自清不辱国格的人生佳话。

误解与真相

在许多人印象中,朱自清是因为拒绝领取美国面粉而饿死的。这一印象源于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的描述:“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一说法并非事实。据史料记载,朱自清的确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但他并非因饥饿而去世。

朱自清的生平与病痛

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却因对文学的热爱而成为一代文学家。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朱自清的病情也加重了。尽管如此,他仍顾不得疗养,而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朱自清毅然签了名,并表示:“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坚守。

朱自清的逝世与遗愿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严重的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他以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这表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自清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朱自清的骨气与人生佳话

朱自清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辱国格”的人生佳话。他拒绝美援面粉的行为,不仅是对美国侵略政策的抗议,更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捍卫。朱自清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朱自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坚定的信念。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骨气,什么是民族气节。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朱自清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