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犹在耳》的典故,言犹在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15:53:21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言犹在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别人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表示对别人的话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侯之入也,伯宗之谗,子之忠心,我犹在耳。”

这句话的背景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因伯宗的谗言而杀了忠臣子之。子之临死前,对晋灵公说:“伯宗之谗,子之忠心,我犹在耳。”意思是说,伯宗的谗言和子之的忠心,他都听得清清楚楚,只是晋灵公没有听进去。

后来,人们用“言犹在耳”这个成语来形容别人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表示对别人的话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言犹在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言犹在耳”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也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对他人话语的记忆深刻。

背景介绍——晋国国君之位争夺战

公元前620年,晋国国君襄公去世,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晋国太子应当继承国君之位。由于太子年幼,晋国大臣们决定将远在秦国的晋公子雍迎接回国,以继承国君之位。

穆嬴的坚持——对先君遗言的执着

晋襄公夫人穆嬴坚决反对这一决定,她认为太子是合法继承人,不应被忽视。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闹,坚持要求立太子为君。她甚至拉着太子到卿大夫赵宣子(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家,向赵盾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诉求。

典故出处——《左传·文公七年》

《左传·文公七年》中记载了这一事件。穆嬴对赵盾说:“先君在日捧着这孩子嘱托于您,说:‘此子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若不成才,我就唯您是怨。’现在国君虽死,言犹在耳,而您都把这些忘了,不管了,想怎么着?”赵盾和大夫们都怕穆嬴,又怕她威逼,最终决定改立灵公为国君,并发兵抵抗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

成语的含义与应用

成语“言犹在耳”的意思是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记忆犹新。它常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话印象很深,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或重要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他人话语的重视和记忆。

成语“言犹在耳”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重视他人的话语,尤其是那些关键的时刻和重要的承诺。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牢记先人的教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