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歪脖树 心结 心情

假如粉友说他正寻找那颗歪脖子树,读了你写的文字后心结打开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现在景山公园的歪脖树真是当年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0 23:18:45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假如粉友说他正寻找那颗歪脖子树,读了你写的文字后心结打开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你好,我是三哥心语。

所问?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够为友友们解开心结时,自己的心情?我的答案是好事一件当然很高兴了。

我们常说“”文章乃大事、不可不慎之“”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所写的文章,所传递的思想,都应该以现实为依据,都应该以弘扬正能量为基准,都应该以对他人有教益有帮助为目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愿自己所写的文字哪怕一点点,一句话对人有教益有帮助,那都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事。!




现在景山公园的歪脖树真是当年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么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入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皇极殿持剑乱砍。后宫嫔妃不是被砍死就是自尽。

【网图】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上吊自缢于景山歪脖树,时年34岁

崇祯遗体左手心写着“天子”两个字。

昔日的景山被辟为景山公园,这棵吊死崇祯的古槐,还是在公园里挣扎着活到了解放后,但在1971年5月,还是没有逃过被砍伐的命运。

实拍

1981年,公园管理处把景山南坡的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植到原处。后来因为槐树越长越大,不符合老歪脖树的实际情况,于是在1996年公园从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6号居民院移出一株胸径50厘米的古槐代替原有槐树。

实拍

李自成打入紫禁城40多天后,清军就推翻了李自成匆忙建立的大顺政权。清军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清政府下令将万岁山上吊死崇祯的槐树当作罪犯,拴上大铁链子。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链子掠走,这棵槐树一直被锁了三百年。

清室规定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以此来表示对崇祯皇帝的尊敬。清室把槐树当作害死崇祯的罪魁祸首,在此立碑记载此事(该碑已经不知去向。清政府还按照皇家礼数,改葬崇祯皇帝,为此还营建了思陵建筑。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