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姐姐,从出生那天起,我一直都是!”
“我对这个相差21岁的弟弟没有丝毫好感。”“我很高兴我放弃了这个所谓的真正的弟弟。”
随着电影的热播,“姐姐”的原型又被骂了一顿。
摘自现实生活“姐姐”的自述
在影片中,由于一些细节的改编,姐姐得到了更广泛的同情和理解,而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温暖,但这样的结局却让一些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姐姐”所代表的女性的道德绑架,是强行圆满。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话:“你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和他一起走一段路。”
姐姐上大学时弟弟出生,姐弟俩几乎没有见过面,更谈不上感情了;
姐姐上大学时没有花家里一分钱,全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
姐姐刚刚参加工作,有去北京考研继续深造的理想,正在努力靠自己努力;
展开全文
葬礼结束后,长辈们聚在一起讨论弟弟的抚养问题,当然也责怪姐姐,因为“姐姐如母”。
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毁掉人生的门槛,但那些“有经验”的人却淡淡地说道:
“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弟弟养好。”“你也成年了,养个娃也花不了多少钱。”
就在她说不肯抚养弟弟的时候,一个老头子冲上来替死去的父亲教训她。
他们不是不知道养育孩子的艰辛,只是选择无视别人的痛苦。毕竟,人类的悲欢离合是不相通的。嘈杂”。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身体健全的孩子装残疾?
至于女儿会不会遇到别人异样的目光?我的心会不会受伤,会不会自卑?父母不管,他们关心的只是生二胎。
在工作人员的家访中,他们无意中遇到了穿着裙子的安然。父母的谎言败露,她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她父亲一怒之下打了她。化作一声怒吼:“我不是瘸子。”
弟弟说想吃爸爸做的红烧肉。安然说,他从来不知道爸爸会做红烧肉。她只吃“笋炒肉”。
天真的弟弟问:好吃吗?
“就是打屁股!”她痛苦地回忆起童年的阴影,听到弟弟说:“爸爸从来没有打过我的屁股。”
她只是平静的“哦”了一声。
弟弟说:“看来我们父亲不是一个人。”
这位父亲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既得利益者。
奶奶对阿姨说:“我会以儿子为重,你别想了。”
姑姑考上了大学,却被迫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外婆明明对阿姨无情,父母对安然也无情,可他们生性冷淡吗?
不!在儿子眼里,他们是慈母慈父。他们就是让女儿义无反顾地牺牲,充当儿子的“垫脚石”和“铺路砖”。他们不爱他们的女儿。
并非所有的家都可以称为“避风港”;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被父母温柔对待;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亲人会肆意伤害你的亲情。
比起“姐姐要给弟弟让路”,更严肃的是“姐姐像妈妈”。
姑姑一辈子都活在父母的PUA之下,从不反抗。
她从心底里爱着安然,如果不是瘫痪在床的丈夫需要照顾,说不定她会义无反顾地为死去的弟弟抚养小儿子。
她是“重男轻女”意识形态的最大受害者,但她也一度成为其固执的捍卫者。她本能地把“姐如母”的祖训强加在安然身上,软硬兼施。
她说:“我是姐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直都是!”
为了不让安然把弟弟送到收养家庭,她曾愤怒地向正在复习的安然泼水,还暗地里耍花招,骗收养家庭说孩子有暴力倾向。
她觉得只有姐姐自己抚养弟弟,才是对弟弟最好的。就像当年她把安然抱进家里养大一样,直到安然跟她说起自己寄居篱下的那些日子,她被表哥当成沙袋练拳,被舅舅偷看洗澡的时候。
她恍然大悟,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可能是“好心办坏事”。痛哭过后,她终于对安然说道:“娃娃不用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伤残证是安然心里的一块伤疤。她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相框后面。她逃离了父母和原生家庭,却又希望以不一样的姿态归来。她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我在生活中努力工作,希望有一天,当我站在父母面前时,你们可以说我的女儿还是好的。”
但她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她拿出来与原生家庭彻底决裂,开始新的生活。即便亲人不肯放过她,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有独立的意识,不怕流言蜚语,不屈服于权威,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曾经有一个男生这样评价他的女朋友:“她温柔善良,乐观向上,符合我对完美女孩的所有想象。”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和她分手,因为她是长女,还有一个“阿斗”养不起的弟弟。多年来,她的父母对她的压迫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安家》的妈妈一样。
她哭着说:“我不想当‘帮手’,但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允许我自私。”
重男轻女不仅毁了女儿,也毁了儿子。那些父母什么时候才愿意醒悟,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杜绝这种思想呢?
电影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觉得很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导演尹若昕:“安然是个坚强的人,她不能像姑姑一样走老路,她不会做出完全牺牲未来的事情。”
弟弟是被送到条件更好的收养家庭,还是由姐姐自己抚养,都是姐姐自己的选择,不同于被道德绑架。
安然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自我觉醒。
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