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曹媛 深圳报道
吴迪有两个重要身份。一个是深圳某高校教授兼职产业教授,曾发表EI/SCI检索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25篇,申请专利172项,授权149个。
另一个是丰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简称“丰疆智能”)。2021年,丰疆智能宣布完成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46亿元)的B轮融资。
从高校教授到机器人企业老板,吴迪身后有一股重要的“高校力量”。
2019年,深圳市深大龙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深大龙岗创投”)在丰疆智能成立初期便介入,成为后者最重要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深大龙岗创投是“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的管理公司,这是深圳市首支高校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投资孵化高校企业等。创立近4年,这只高校VC已投出了4家准上市企业,去年访谈超过100个高校教授。
近年来,高校走上创投舞台,纷纷成立高校系基金,聚焦孵化高校科研转化项目。
高校系基金设立背后,直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相较而言,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则高达48.1%。
尽管高校系基金在链接产学研方面被寄予厚望,但记者在深圳地区调研发现,高校类基金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满足并平衡不同LP的诉求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诉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产业资源与高校科研转化需求不匹配等。
但不可以否认的是,在高校VC的“加持”下,越来越多高校实验室中的“老板”正在转变为现代制企业里的“老板”。
瞄准校友“科研成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最具代表性的高校系基金之一是清华大学的荷塘创投。
荷塘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清华园荷塘,荷塘创投瞄准的是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据统计,目前荷塘创投已管理6支荷塘系列人民币基金,该系列基金累计管理规模超过33亿元,完成了超过60个项目的投资。
从全国范围看,类似的高校系基金还有清华的力合创投、浙江大学的浙大友创资本、浙大未来创新基金。
在深圳,有两所高校系基金规模位列其后。一个是深圳大学,另一个是南方科技大学。
早在2018年7月,深圳市第一支高校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即“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同年8月,以南方科技大学为背景的“深投控南科大天使基金”成立。今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系基金再落一子,“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成立。
此外,其他高校近年也在创投方面动作频频。如2022年12月湖南湘投执君生命科学产业基金成立(中南大学背景);2022年11月成立的北京大学百洋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金;2022年10月成立的北航科创母基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背景);2021年12月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母基金等。
展开全文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高校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即高校科研水平较高,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大。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0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行前十的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
由此可见,在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半数以上都专门成立了高校系基金,聚焦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帮助“校友们”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筛选高校优质标的?
“钱其实不缺,但优质标的一直都是稀缺的。”深圳市投控东海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投控东海”)总经理赵守明向记者表示。
投控东海是“投控南科天使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据介绍,目前该支基金已累计投资20个项目,投资总额为10666.18万元,其中超1000万投资南方科技大学项目。
在诸多高校项目中,如何筛选优质标的始终是困扰投资人的关键问题。
以深圳首支高校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为例。其管理人深圳市深大龙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大龙岗创投”)合伙人李芬向记者介绍,“目前按照“1+1”投资策略,划分为后期成熟项目和早期孵化项目,按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
对于早期孵化项目,深大龙岗创投团队通过海量对接高校科研转化及产业,寻找优质标的。
李芬表示,“我们去年访谈了深圳大学的100个教授。这也是从去年下半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每周都会见几个教授,对接教授和产业方的需求。”
据其介绍,第一步,投资团队对教授进行首次访谈,了解其基本信息及需求;第二步,进行第二次会谈。“通过首次会谈,我们了解到老师的诉求,可以和我们已有的产业资源进行匹配。如果我们分析了老师的研究方向,技术先进性还不错,以及我们有一定的产业资源,我们就会邀请老师进行第二次访谈。”
第三步,根据老师需求和匹配度梳理一些产业方;第四步,陪同老师和产业方一对一进行沟通。“基本上会先沟通个两三家企业,看交流效果怎么样,多的话就至少联系五家定向沟通。”
最后一步,即双方达成合作意向。据李芬介绍,目前主要有两种合作形式,一个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如技术委托开发;另一个是双方合作成立公司。
但上述筛选高校优质标的的做法还未成熟。“上述模式从2018年开始就陆续在实践,但当时整个体系还不是那么成熟,没有形成闭环。如有些访谈结束后,后续在产业方的沟通上没有持续跟进,或跟进的不是特别紧密。”李芬介绍称。
目前,“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据介绍,在其目前的储备项目中,高校类科研成果占比约三分之一,其他项目还包括市场化转化,包括产权合作、专利直接转化、产业方达成横向项目合作等类型。
赵守明认为,高校的研究项目很多,但国内缺乏高校跟市场化中间的环节,高校老师难以兼顾研究和公司管理、市场化等工作。国外有一批做技术转化的人才,他们懂投资、懂管理、懂市场。他们帮助高校教授把纯实验室成果做到产业化,和高校教授一起成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投资机构的加持,其中不乏优秀的项目成功上市。
因此,由于缺乏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高校系基金管理人一定程度上还担任了“技术转化中介”的角色。
直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
事实上,国内各高校纷纷成立高校系基金,意图都是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2022年增至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而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痛点主要在于:第一,对接的资本不够给力,融资大额比较困难;第二,路演当中应该多找专业观众,即对口潜在的合作伙伴。”深圳大学无线通信与天线传播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博达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波涛向记者表示。
而李芬分析称,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区分跟产业方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还是以创业或成立公司为目的。
如果是第一种目的,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如专利授权使用、与产业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或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等。
上述形式目前面临比较明显的两个问题:第一,实验室技术落后于产业,或与跟产业实际需求没有完全匹配。第二,老师比较专注于技术研发,产业资源不充足。
但如果是第二种目的,即创业或成立公司。李芬认为存在的困难则是:第一,从研发人员到CEO的身份转变及公司管理挑战;第二,成立公司需要具备非常有体系的市场策略,能够可持续增长,高校团队基本都是从0到1的阶段;第三,高校团队欠缺资本经验。
在高校团队的企业管理方面,赵守明深有体会,“实验室孵化类公司一般由老师和学生参与公司的早期运作,但公司员工管理和师生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早期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基本还是依靠老师的权威管理。引入天使投资后,投资机构可以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帮助。”
基于上述问题,冯波涛认为高校类基金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到的作用包括:资本投入;对口客户介绍;协助运营管理等。
“高校团队欠缺的资本经验正好是投资机构擅长的,比如其会提供产业方对接、法律/财务、资本规划等相关建议和指导。”李芬强调。
如在融资方面。赵守明表示,投资机构希望项目的产业化能尽快落地,从理论研究到样品试验,再到中试放大、规模化生产,都是形成商业闭环的过程。对于早期天使项目的融资,会了解产品关键节点的进展及融资安排,估算到下个关键节点所需的时间及资金。
而在资本规划方面。李芬认为科技型企业一定要考虑下一轮的融资,以及接下来引入何种类型的股东,“我们会帮助已投的创业公司写好BP,准备投资者需要的尽调报告,给创始人培训如何路演、如何跟投资者沟通等,这些我们都会协助。”
此外,在公司管理方面。赵守明则认为,“目前针对天使阶段的企业,相比于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我们更在意企业的生存,小公司不能有大公司的‘毛病’。”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功能弱化?
尽管高校系基金聚焦科研成果转化,但记者在深圳地区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高校系基金在投资孵化高校科研项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每支高校系基金的LP投资组合不同,在满足并平衡不同LP的诉求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诉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以“投控南科天使基金”为例,其LP投资组合是:深圳投控湾区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出资37.58%,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出资30.67%,深圳市光明区引导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23.01%,南方科技大学募资10%(万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深圳市投控东海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7%。总规模是约1.3亿元。
“基金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平衡和满足LP的需求。”赵守明强调。
如天使母基金有投资阶段的要求,还有1.75的返投比例;此外,光明区要求1.2返投比例,即需要有3600万元投到光明区。而在该支基金中,南方科技大学的诉求是:投资南科大项目需超过1000万。
由此可见,在总规模约1.3亿的“投控南科天使基金”中,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资金投向南科大项目。
作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高校VC荷塘创投,其过往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仅约占荷塘创投的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
而在“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中,李芬表示,“我们作为持牌的基金管理人,对投资人而言,最大的诉求肯定就是要帮投资人赚到钱,就是要有财务回报,这是最主要的。”
因此,“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管理团队从2018年7月至今,其投资策略主要是,“在有可观财务收益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兼顾做一些偏早期孵化类的项目,因为早期项目周期很长,风险也比较高。”李芬强调。
而大部分高校科研成果都属于早期孵化类项目,难以和基金LP的诉求相匹配。
此外,高校系基金管理人的产业资源与高校科研转化需求也会不匹配。
据李芬介绍,目前,其基金管理团队主要对接的是深圳大学的六个理工科学院,如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等。
“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产业资源,那我们做的事情就非常有限。”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