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幅书法作品水平如何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般本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来欣赏。大的方面看章法,中的字法(结体),精细的看笔法。
一、章法:在章法上考虑三个要素,
1、 看构图,是不是符合美学原则,如视觉点在不在黄金点上,S型动感构图、三角形稳定型构图,满构图为主,以虚空为主的构图等。这幅作品符合美学标准。
2、 形式上看完整度、统一性、多样性。完整度包括正文和落款,有的还有上款、释文、旁注等;统一性包括笔调是不是一致,颜色是不是协调,印章不能太跳等;多样性是指在统一中要有变化,如字有大小、布局有疏密等。这幅作品在形式上统一性多样性都做得不错,完整度欠缺。
3、 看气韵节奏。在气韵上,主体部分一气呵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不是有种呼应连贯的感觉,视觉上能不能让眼睛的视线有停有驻等。在气韵节奏上不错。
二、字法:字法上看是不是符合结字规律?结字规律一般考虑矛盾的统一,如虚实、动静、开合、正欹、疏密、收放、向背以及笔画的多样性等。这幅作品在字法上做到多种矛盾的统一。
三、笔法:笔法上主要看是否丰富,笔法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使转、提按、翻、切、顶、顿挫、顺逆等。这幅作品用笔丰富。
综合评价这是一幅不错的书法作品。欢迎大家关注张学礼书法,每日为你分享书法学习方法
这幅书法作品写得如何是我们这边一个名家写的
主题中给出的书法作品算不上完整的书法作品,因没有落款。从内容上看整体瘦硬,每个字各具姿态,有一定的趣味,笔力劲健。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没有行气,整幅字不协调,章法欠缺,笔画线条缺乏变化,个别字结体不是很好,有的笔画过于做作,提按笔法较多,整幅字没有美感。以上是本人拙见,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朋友指正!(附本人几幅小书作请大家指教)
获得85年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北大高材生葛全胜的书法水准如何
85年钢笔书法大赛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投稿者有100万人之众。您没有看错,100万人啊,这群众基础该有多深厚啊,真的是另人唏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至今没有来者。
这届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一共有十个人获奖,这十位是:曹宝麟、赵彦良、张秀、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这十位书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审美取向、取法、表现方法、技法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其中很多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毛笔书法领域的高手,而只有一位可谓是灵光一现,此后在硬笔书法界再无痕迹,这位就是葛全胜。接着我百度了一下:
葛全胜 ,男,汉族,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编。原来葛全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中科院博士,这样一个科学家还是个书法家?看来人家才真正地是一个“玩”家。
后来又找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人家9岁开始学习书法,从颜真卿和柳公权入手,稍长之后学习褚遂良及“二王”,据说近年来开始潜心米芾、王铎、孙过庭,并且兼涉六朝碑刻。从百度中看到人家还是文物学会副会长,这大概就是书法带来的影响吧。
葛全胜的硬笔书法从网络上能够找到的仅有的几幅图片来看,是很本分的那种,用的就说很普通的钢笔,不像有的人会选择一些特殊的书写工具。用普通的钢笔,纯粹靠细线条取胜,这是不容易的。用笔很流畅、结字也有传统书法的功底,而章法布局给人一种萧散、恬淡的感觉。
葛全胜能在100万人参赛的书法大赛中成为最顶尖的特等奖的一位,这次获奖也说明了人家的硬笔书法水平那是杠杠的。但更让人佩服的是拿了这么大奖,竟然一转身又投身到了科学事业中去。看来这次参赛人家只是为了自我证明一下,拿了大奖,证明之后就转身而去,高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