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大家都会承认孙中山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哪怕是现在,在天安门阅兵时,也会先抬出孙中山的画像;人们在提到孙中山的时候,也会称一句“国父”;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就是对他的纪念。
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毫无疑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不是改良派、是革命派,他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要彻底推翻中华大地上持续了两千的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不过,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一个始终与他并肩作战的人却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忘记,那就是从1905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就一直站在孙中山身边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
·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黄兴,1874年出生,字克强,他生于乱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也是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但他最为著名的事情还是坚定地与孙中山站在一起。
在辛亥革命时期,黄兴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大家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是先行者,而黄兴则被认为是一个实干家,因而当时人们都说“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黄兴是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的,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了1898年,黄兴还被保送到武昌的两湖书院进行深造学习。
作为一所新式学堂,两湖书院不仅教经史子集,还教西方科学技术。正是在那里,黄兴第一次接触到了卢梭《民约论》等书、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
从两湖书院毕业后,黄兴被选中前往日本东京宏文学院俗称师范科留学。1902年,黄兴抵达东京,他很快就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并与杨笃生、蔡锷等人一起创办了杂志《游学译编》,杂志主要就是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1903年,黄兴与同学两百多人,组成了拒俄义勇队,与沙俄进行斗争,组织沙俄侵占东北。沙俄的这次侵占,让他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同年,黄兴回国,并在11月4日以过生日为名,邀请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并决定于次年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但事情败露,黄兴不得不逃亡日本。
展开全文
这次逃往对于黄兴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在选举总理时,黄兴公开提议不经选举,直接推选孙中山为总理。
此提议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通过,孙中山顺利担任中国同盟会总理,黄兴则被选为庶务(即协理),成为了仅次于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领袖。甚至可以说,中国同盟会就是孙中山、黄兴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黄兴很快就他就发挥了自己实干家的本性,将精力主要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入会 人员由他亲自筛选,另外他还进行了许多策反工作,策划军队和会党成员发动起义。
不过,似乎历史总是爱开玩笑,黄兴策划的多次起义总是以失败告终。不仅第一次打出“中华民国”旗号的萍浏醴起义以失败告终,随后的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最终都是失败的,历史给黄兴扣了一顶“常败将军”的帽子。
不过,黄兴也没有就此灰心丧气。他随后受孙中山之托,又策划组织了广州起义,这一次起义仍旧失败,但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黄兴的声望也迅速提高。而后,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与清军激战一月,功绩卓著。
汉阳失陷后,黄兴立刻前往上海,策划北伐,并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当时,黎元洪是大元帅,黄兴虽仅为副元帅,但却代理大元帅行使职权,因而实际上黄兴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大元帅。
此时,不少人请求黄兴赴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听说孙中山即将归国,就断然拒绝了此事,并表示孙中山未回国时他可以代表同盟会,而孙中山归国之后同盟会自然由孙中山代表。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
到此时,黄兴与孙中山之间并无矛盾,在同盟会内部的两次“倒孙风潮”中,黄兴也始终坚定地站在孙中山这边,避免了华兴会大规模从同盟会中分裂出去的情况,可以说黄兴是一心一意辅佐孙中山,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 二次革命,矛盾从生
不过,这两位革命同志之间并非毫无争吵,例如,他们曾为新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旗帜发生过严重的争吵,孙中山觉得由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更好,而黄兴则坚持认为“井字棋”更有寓意,不过这次争吵虽然严重,但最后并没有对两人的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两人之间真正产生道路上的分歧,是在国民政府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之后。众所周知,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正是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而后因袁世凯准备发动内战,这才有孙中山再次回国、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但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相继被通缉、逃亡日本。
其实,在事前如何处理宋教仁被暗杀之事上,孙中山与黄兴就已经有了分歧:孙中山主张用武力解决、讨伐袁世凯,而黄兴则觉得应依照法律程序严惩凶手。在事后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孙黄两人又产生了更大的分歧。
对于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孙中山认为是革命党人的服从命令性和执行力不足,还特别提到了黄兴的问题。并且,孙中山还觉得要解散国民政府、重新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按指印、宣誓效忠孙先生。而对于此,黄兴则觉得并无必要,只要重新整顿国民政府即可,按指纹以示效忠更是与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存在原则性冲突。
这一次,孙中山和黄兴都没有让步,但黄兴终究不愿意让两人的矛盾再扩大,就接受了孙中山劝他“静养两年”、不谈公事的意见,远遁欧美。
1914年,黄兴启程赴美,还在途中写下了诗句:“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苍凉感慨和对国运的忧心。
但即使身在美国,黄兴也从未放弃过革命,他发起了抵制袁世凯向美国政府筹款的活动,并积极在美国筹款,汇往国内、资助革命。
离开孙中山的黄兴也从未公开反对过孙中山,当同盟会内支持黄兴的人欲建立以黄兴为领导人的“欧事研究会”时,黄兴说:“党只有国民政府,领袖惟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黄兴再次回到上海,而且又同孙中山恢复了亲密的联系,仿佛过去2年的嫌隙不曾存在。但归国后不久,就在10月10日,黄兴积劳成疾,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去世,时年42岁。
得知此事的孙中山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单独署名发布讣告,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并亲自主持治丧活动。
黄兴曾黯然赴美,但最终还是归国继续革命。即使孙中山和黄兴曾因为革命问题产生矛盾,但至少两人之间的革命情谊从未改变。自从1905年结识孙中山,到1916年去世,黄兴都一直旗帜鲜明地站在孙中山这边,支持他、帮助他,维护他的领袖地位,这就是孙中山的“第一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