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裳 什么 天下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的“垂衣裳”指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11:27:0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翊轩 汪柔竹

《周易·系辞传》中记录了“圣人制器尚象之事”,其中说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传》中共有三次言及“天下治”,都指向天下大治的理想政治。“垂衣裳”何以“天下治”呢?

从易简、不易、变易三个角度阐述“垂衣裳”的深刻内涵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易”的含义来思考。《易纬·乾凿度》中有一个备受汉唐经师关注的命题“易一名而含三义”,其中“三义”即易简、不易、变易,从这三个角度可阐述“垂衣裳”这一鲜被学者关注却有深刻内涵的政治哲学命题。

垂衣裳的政治理想中有“易简”精神。《系辞》中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之善配至德”,乾坤的易简乃是一种至高的德性,虽然简易,却广大精微而囊括万物。“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垂衣裳取法于乾坤,正具有一种易简精神,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说,垂衣裳与道家所推崇的“无为”有相似的含义,都意味着不造作、不妄为的政治治理模式。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垂衣裳时说:“乾、坤变化而无为”;王充在《论衡》中亦认为:“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这都体现出了垂衣裳蕴含着易简精神。蔡沉在《书集传》中言:“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矣”,垂衣是为了让百姓拥有更多属于自我的空间。张轼在《南轩易说》中言:“天地以简易示人,而天下之人习矣而不著,行矣而不察,于是圣人作衣裳以被于身,以启迪天下之民。”天地之道本身是简单明了的,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不能察觉这样的天道,故圣人垂衣裳启迪天下百姓,让易简的天地之道彰明出来。《周易集解》还引述了九家易的这样一条解释:“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垂衣裳意味着圣王、君主应如天地一般承载、保护、生养百姓和万物。

垂衣裳的政治目标是对“不易”且恒久秩序的追求。易的世界是变化周流的有限宇宙,在易的世界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上下、贵贱、尊卑的秩序是不可更改的,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稳定不变的。韩康伯注曰:“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虞翻注垂衣裳曰:“乾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丘叡论及垂衣裳说:“法乾坤以示民,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贵贱,莫不各安其分也”。他们都把垂衣裳的做法理解为确立君臣父子之间长久不变、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张轼注垂衣裳亦曰:“民知有君臣,知有父子,知有尊卑贵贱之分,以至飞潜动植、山川鬼神莫不各安其分”,他把“不易”的精神扩展到山川、动植、鬼神中去,经由圣人的垂衣裳,建构起万物各安其分,并育而不相害的秩序。

衣裳本身即是“变易”的符号。从器物的角度看,衣裳是界定文明和野蛮的关键,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穿着不同样式、种类的衣服,这是礼乐区别万物从而建构起共同体秩序的物化表现。《系辞》中说:“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衣裳的有无,样式的更改、颜色的改变都是重大的“变易”,但变易本身是为了百姓能更好地共存,秩序变得更有活力。 这说明圣王与时偕行,在“变”中保证政治秩序的薪火相传。“变”是所有政治秩序得以建立的开端,在易象中定位于乾坤,在器物中对应于衣裳,在政治中表现为垂衣裳。

展开全文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垂衣裳体现出《易》特殊的说理方式

衣裳为何对文明如此重要?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黄帝垂衣裳从而乾坤安定,但赵武灵王穿胡服此后乾坤有伤,妲己戴男性的饰物因此殷商亡国,何晏着女装因而晋朝覆灭,宋齐邱穿了道士的衣服最终自缢而死。 这意味着衣裳不仅是某种日常的物,还是政治秩序中重要的符号,更关涉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也就是说,垂衣裳这一说法本身即体现出《易》中特殊的说理方式。不能把《易》中的语词概念仅仅理解为日常语言,如乾、坤皆言及龙,《说卦传》中又曰:“震为龙”。这当然不是真的在讲龙,而是以龙的“象”去表述某种精神、状态或境界,乾还可以指称父、天、马、君子等。

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先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真理的追求,如《论语》以语录体的方式建构秩序,《道德经》用比喻来说不可说的道,《庄子》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批判和反思。《易》所使用的乃是一种特殊的说理方式——“象”,用一阴一阳两种符号错杂而成的卦象来说理,用富于弹性的名词、卦爻辞来讲天道与人伦。“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用一部《易》之书来“弥纶天地之道”,展现一个“广大悉备”的宏阔世界又深入“百物不废”的生命纹理。

“衣裳”当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日用的服装,即不能仅仅理解为“器”,而应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象”。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认为垂衣裳是圣人殚精竭虑思索天下之治所得到的“法象”:“呜乎,衣裳之于人,大矣哉。可敬者义之府也,可爱者仁之缊也。是善恶之枢也,生杀之机也,治乱之司也,君子野人之辨也,而尤莫大乎人禽之别焉。”王夫之认为,衣裳是仁义的载体,善恶、生杀、治乱的关键,更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地方。他还用“咸备”“咸在”“无散乱”“无虔鸷”等说明垂衣裳如何准确效法了乾坤。

从古史传说的角度看,垂衣裳代表了政治的开端和理想,衣裳经由“象”投射为治乱兴衰的核心及人性善恶的枢纽,这是“尚象”的结果,是《易》把握天地之道而采用的特殊表达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