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良崮战役 全歼 精锐 我军 王牌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手握王牌精锐,为什么还会被我军全歼?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08:47:0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事隔经年,孟良崮战役仍旧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年张灵甫手握王牌精锐,为什么会被我军全歼?

要知道,当年整编74师整整3万余人,清一色美械装备,号称“天下第一师”。

反观华野,装备远远不如74师的一半,硬是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打掉了蒋军王牌精锐。

今天笔者就孟良崮战役剖析一番,看看当年张灵甫手握的王牌精锐到底有多牛;再看看为什么我军能全歼整编74师。

一:张灵甫的整编74师

整编74师的前身是74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响当当的王牌精锐,该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悠久

1937年9月1日,74军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诞生。其前身主要是王耀武的51师和俞济时的58师,外加几个不出名的师糅合而成。

王耀武比较能打,淞沪会战时期表现良好,一战晋升为中将。

俞济时的资源比较丰富,一个师拥有300多挺轻重机枪、五十多门炮。(ps:叔叔俞飞鹏管国民党的后勤工作)

这个部队融合了王耀武的才华和俞济时的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德安战役、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等战役。

八年抗战,国民党打的22次大会战基本上都有74军的影子,因此74军有“抗日铁军”之美誉,得到何应钦、罗卓英等高级将领的高度肯定。

展开全文

2、实战经验丰富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74军都有充分的实战经验。

1945年8月,日本政府投降之后,国民政府特意空投74军到南京受降,并且担任南京的守备工作,被称为“御林军”。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特意空投74军?就是因为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磨练,是一支百战之师。

在随之而来的解放战争中,74军先后投入到淮阴战场、涟水战场。在涟水重创王必成的6师,王必成还因为这事被陈毅撤职查办。

随后,74军被改编整编74军,建制比较完整,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一支劲旅。

3、兵精粮足

74军为什么能打?王耀武指挥得当固然是一个因素,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抗日战争初期,其他部队还在拿“汉阳造”的时候,74军枪炮都有(ps:俞济时生动形象的表演了什么叫《我有一个军需署署长叔叔》)。

1941年的时候,74军是首批换装苏械装备的五个军之一。水冷马克西姆重机枪足足有25挺,转盘机枪马克西姆·托加莱、德克恰廖夫70挺。

1946年的时候,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3万人),全部换装美械,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

全师下辖3旅6团,共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96门,60毫米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54具,重机枪108挺。此外,还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勃朗宁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无论怎么看,74军都是蒋介石的嫡系武装,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这支部队在王耀武的手里大施拳脚,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十分良好。

但是自从交给张灵甫之后,这支部队就开始走向覆灭。

74师覆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怎么说,覆灭的原因都和张灵甫脱不了关系。作为军事主官,张灵甫要负很大的责任。

二:我军为何能全歼整编74师

说完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我军能全歼整编74军?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粟裕最有发言权。在《粟裕回忆录》中,粟裕发表了自己当时的想法,我总结的纲要如下:

1、虽然国民党重兵云集,但是我军主力部队都聚集再此(坦埠),局部兵力形成五比一,而且王必成的一个纵队在张灵甫的后方,随时可以封住命门;

2、张灵甫突出较远,两翼出现空隙,容易我军穿插,且他与蒋军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敌人很有可能见死不救;

3、张灵甫的74师号称“天下第一师”,摧其精锐,有助于提高士气;

4、山东地区是革命老区,我军后勤支援能力要强于国民党部队,而且山区可以使我军战斗力最大化发挥,严重制约张灵甫的重兵部队;

5、桂系第七军比较狡猾,而且距离比较远,如果先攻打7军,我军很容易陷入被动。

粟裕剖析的十分有道理,而之后的战局发展也印证了粟裕的分析,孟良崮战役以国军惨败而告终,74师被我军全歼(有一些俘虏)。

事后我总结了张灵甫的失败原因,分别为以下几点:

1、张灵甫人缘差、能力差

首先张灵甫的人缘差,这一点已经是公认的一个事实了。

张灵甫做人比较失败,朋友比较少,他在被围围的时候只有25师的黄百韬来救他。

当然,黄百韬也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自愿的。

黄百韬出身杂牌,如果不积极响应上峰的命令,一定会死的很惨。所以只能尽力听从上面的意见,积极救援张灵甫。

至于李天霞和第七军,这两个都是有背景的,他们两个是不太搭理张灵甫的。所以在此次战争中,李天霞和第七军都没能支援张灵甫,以至于还有人讥讽李天霞“千里驰援”。

至于张灵甫的能力,那更有的说了。在抗战时期,张灵甫还是团级军官,他根本就没有到达名将的层次。

我们不是说非要以军功论能力,但是军功是证明将军能力的水平的重要标准。张灵甫连青天白日勋章都没有,怎么看他都不算是一个名将。

而且由于他本身能力不足,导致部队与两翼友军较间隙较大,给解放军制造了穿插的机会,这一点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地理优势

张灵甫是重装部队,在平原可以战斗力最大化,但是在山区不行。

蒋介石让张灵甫上孟良崮的时候,张灵甫就抱怨过:“我是重装备部队,在平原作战,我的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的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能应付。现在让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着水牛上石头山,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看吧!”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体会出张灵甫的不满,以及重装部队在山区的劣势。

而解放军的轻装部队在山区机动性要强,可以尽情的穿插。

3:我军超常发挥

这一次,我军九个纵队参加了此次战斗,阻击的阻击、打援的打援、穿插的穿插,配合天衣无缝。

而且在此次战斗中,不得不说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就是许世友伤亡过大。

当时粟裕指挥许世友强攻国军,许世友气得说:“兵力都压上了,部队伤亡很大,你们(野司)就知道下命令,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

之后许世友竟然撂了电话,最后还是陈毅亲自下命令,许世友才重整旗鼓的。

第二个细节就是解放军的包围圈险些被攻破。

25师师长黄百韬全力攻击1纵的阵地,险些攻破解放军的包围圈。在关键时刻,4纵的一个营路过,被1纵拉过来守阵地,这才避免阵地被突破。

这一次是非常险的,黄百韬险些突破,要不4纵及时策应,那结局真的难说。

总之,张灵甫的失败原因和自身脱不了关系。

一个没有什么军功的团级军官,根本没有办法和战神粟裕相比。

尽管张灵甫手握精锐,不能最大化发挥精锐的战斗力,那也是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