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刘佳晨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深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抓实产业发展“硬支撑”,把牢招商引资“生命线”,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41.37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5.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5%、6.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迎难而上扩内需、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
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落实落细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我市“稳增长24条”“稳经济25条”“稳楼市25条”,“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有效。建立经济预测预警机制,强化运行监测分析。调整优化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税费“退、减、降、缓”超3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经济运行趋稳回升,西山区成为第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的县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国持平,与全省平均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推行重大项目会办机制,市“四班子”领导带队,每季度现场观摩、现场协调解决重大项目难题。实施1900个“五个一批”(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项目,杉杉锂电等1300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新开工产业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完成投资均居全省第一。开展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百日攻坚大会战,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4.44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金96.32亿元、设备采购贴息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0.29亿元,位居全省前列。非房地产项目投资保持快速增长,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明显。农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投资增速均在70%以上。工业投资占比达16.7%,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逐步回暖。通过发放“彩云昆明消费券”“绿色节能家电消费券”,实施购车补贴、举办首届“彩云购物节”、繁荣夜间经济、培育壮大电商平台等一系列促消费举措,社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增长7.5%、5%、2.1%、2.9%。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2.7%。昆明蔬菜交易中心、肉牛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官渡古镇等12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成为消费新地标,斗南花市、昆明老街—南强街2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入列“国家队”。成功申报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聚焦“8+N”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收获5个“千亿大单”,签约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欣旺达电子等272个项目,协议投资金额6996.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全链条考核,出台产业招商引资跨区域协作“1+2”制度,全市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落户37家。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08.17亿元、增长30.45%,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488.68亿元、增长64.93%,为昆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展开全文
(二)多措并举优存量、扩增量,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塑造工业新优势成效明显。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建立“链长制”实体化推进机制,“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落实兑现技改、稳产促销、中小微企业纾困等奖补政策,全产业链优化提升烟草、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西南铜业异地搬迁项目落地安宁,中烟易地技改、不锈钢产业园等工业项目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进,云南裕能(一期)、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贝泰妮新中央工厂等项目竣工投产,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项目顺利推进,厦门钨业、东风重工等项目落地昆明,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四星级示范基地。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顺利出让。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78.4亿元、增长41.4%,创2006年以来最高增速。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发展,优化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华为、安踏体育、正威实业、碧桂园服务、厦门建发等企业区域总部落地昆明,全市总部企业达382户,保有税收亿元楼宇62幢、税收千万元楼宇98幢。健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长效激励机制,加大普惠金融供给力度,政银企合作不断加强,“昆易贷”有序推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55%、9.12%,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1.6%。昆船智能、昆工科技分别在创业板、北交所上市。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探索实施“房票”政策,全力做好“保交楼”。纳入全省烂尾楼化解清单的112个项目完成销号,完工54个项目,交付7万多套房屋。文创产业持续发展,全域智慧文旅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云南民族村、世博园等传统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有序推进,新增1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积极培育半山酒店、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旅游业复苏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游客2.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44.8亿元。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加快,12个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科技项目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61家、增长25.29%。“春城计划”院士申报实现“零突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2家。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十佳产学研融通组织”。建成网络千兆城市,入选“全国2022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官渡区、五华区入围全国创新百强区。官渡区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三)持续用力补短板、打基础,城乡面貌实现较大改善
城乡规划工作取得新成效。《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编制完成《滇池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昆楚高速复线、昆倘高速建成通车,福宜、三清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渝昆高铁昆明段建设稳步推进,昆明至磨憨实现动车朝发夕返。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加快建设,5号线开通运营,地铁总运营里程达165.85公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金碧路道路恢复提升工程、菊华立交二环匝道主体工程完工,三环闭合工程东三环A段、飞虎大道北段、滇缅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86.75公里,安宁市、石林县创建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龙箐河水库、云龙水库扩建等3个重大水利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滇中引水工程加快实施,鱼龙水库等3个中型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磨憨盐塘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12个小(二)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31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扎实有效,完成翠湖片区景观提质、蓝花楹特色街区打造,整治了富康路、光明路等50条道路,补建整改70条“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道路,拆除1012.64万平方米违法违规建筑。488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270个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入围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增园添绿”“千树复壮、春城添彩”等工作富有成效,市民点赞二环是“最美回家路”,新增106个小游园、210公顷城市绿地,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上榜“2022十大公园城市”。大观楼、金殿、黑龙潭等7家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富民县获评省级“美丽县城”称号。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在全国推广。寻甸肉牛、禄劝中药材、晋宁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8家,15个品牌获评云南省“10大名品”,92个品牌入选“绿色云品”。新认证绿色食品组织10家、产品41个,有机农产品组织52家、产品86个。“盒马有机村”落户盘龙区。安宁市艾家营村、嵩明县大村子社区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五华区西翥街道等14个乡镇、西山区百草村等16个村庄分别获得省级“绿美乡镇”和“绿美村庄”称号,石林县和摩站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四)坚持不懈治污染、优生态,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底色
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级天数达246天,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盘龙区、安宁市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蓝天白云刷屏市民“朋友圈”。《滇池保护条例》《阳宗海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有序开展。国家和省移交的97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95个。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第十四水质净化厂(一期)建成调试,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启动实施,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87公里。滇池全湖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劣V类水体清零。滇池沿岸“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启动建设,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公里生态绿道基本贯通,“人、城、湖、产”关系日趋和谐。滇池生态绿道、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草海干沟尾被誉为昆明版“天空之镜”。
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33个问题,13个完成整改、20个达时序进度;1201件交办投诉问题,办结1122件,办结率达93.4%。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221个应拆除或迁出点(片)全部完成整改,退出花卉、蔬菜低端大棚1.09万亩,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根本扭转。省委机动巡视阳宗海反馈问题整改取得积极成效,一级保护区内应拆的3.41万平方米建(构)筑物已全部拆除。
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安宁产业园区等8个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经开区获评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84.84%。入选“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7万辆,能耗双控年度目标圆满完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397.35亩。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营造林55.2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8.52平方公里。组团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联合举办第7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昆明的生动实践。
(五)坚定不移抓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
滇中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按照“委局合一”“委街融合”“政企联动”思路,精简滇中新区内设机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建立实体化、组团式、平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组织运行更顺畅。产业发展全市“一盘棋”统筹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全市“一盘棋”统筹落地,市区融合发展更紧密,新区发展活力更强劲。
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加快建设。顺利完成磨憨镇托管交接、机构组建工作,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深入开展百日会战,新建边民互市场投入运营,围网区联合运营中心等8个项目主体完工,完成民生补短板项目52个,磨憨口岸建设刷新“昆明速度”。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入选“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磨憨—磨丁合作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联动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评选昆明改革发展十件大事,展示改革创新重大成果。宜良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晋宁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形成“昆明经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基本完成。公开市场债券保持零违约。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细化落实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昆明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主流舆论阵地持续巩固壮大,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民兵训练基地升级改造投入使用,再次获评全省双拥模范城。
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实效。高质量对接RCEP行动计划,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王家营国际班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成启用,中老铁路货物运输突破1000万吨,业务辐射范围覆盖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入选“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开放功能不断增强,1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昆明综保区在全国发展绩效评估排名上升42位。获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物流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997.4亿元、增长16.4%。第6届南博会、第6届人才交流会、旅交会等重大活动在昆成功举办。新缔结国际友城(国际友好交流城市)3座。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启动实施,“三个听取”(听取群众意见、听取企业家意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行动深入开展,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活动常态化。新建129个“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15分钟便民服务圈得到群众好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前列,“一网四中心”(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率先在全省实施企业开办“一窗通”,实现0.5个工作日“零成本”开业。首创“新开工项目审批服务到位率”考核,审批时限压缩83.64%,即办件占比达69.15%。全年市场主体净增19.7万户、增长19.6%。45家企业进入省民营企业百强,4家基地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家机构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六)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疫情防控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实现平稳有序转段,防控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昆明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全城封控、没有全员核酸筛查的省会城市之一,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稳就业成效突出。积极开展援企稳岗工作,落实兑现社保费调基数、降费率、缓缴纳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48.3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34亿元。“昆明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升级完善,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着力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和重点就业群体。全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9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1.59万人。“春城创业荟”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舞台。上榜“2022年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3.5%。社会保险扩面增效取得进展,净增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2.86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24种重大疾病纳入医保,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职工、居民医保基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9.2%、71.96%。启动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低保金、特困救助金、临时救助金,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城镇棚户区开工建设,分配8858套公共租赁住房,办理1.5万户经济适用房完全产权。10件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兑现。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新增73所公办幼儿园、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89所。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扎实推进。“公参民”改革顺利实施,35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由19.69%降至7.54%,优于15%的控制目标。提供优质学位23万余个,累计组建43个基础教育集团。普通高中扩规提质取得新成效,新增普通高中招生学校4所、省一级高(完)中4所,高中教育质量达到西部省会城市较好水平。5所市属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磨憨中小学。昆明技师学院挂牌成立。健康昆明行动扎实有效,健康县城建设全面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开工建设。心血管病、呼吸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完成48个省级示范中医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44个老年幸福食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58个。傈僳族小葫芦笙舞曲等21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晋宁区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功举办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昆明网球公开赛等赛事。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推进。启动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7个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难题。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巩固提升,富民县、五华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西山区入围“2022年中国幸福百强区”。盘龙区金江路社区等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牢记省委、省政府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落实“强省会”行动部署,破解昆明之问,担起昆明之责,激发昆明之为,推动昆明之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我们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76件、市政协委员提案458件;我们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强化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宗教、外事、侨务、气象、老龄、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广大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昆单位和省级各部门,向驻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及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离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化解。主要是:经济结构不优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还处在蓄能起势阶段,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消费和投资增长动力偏弱,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协调发展不平衡,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共同富裕任重道远;营商环境离市场主体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撑不足;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担当作为、主动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省两会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六个春城”建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当好排头兵三年行动为抓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在推动经济向稳向好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研究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打赢稳增长、促发展的硬仗。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产业转型、基本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滚动实施“五个一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盘子”。抓好5个“千亿大单”签约项目跟踪推进,争取一批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健全落实重大项目联系服务制、现场会办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每季度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持续打好要素保障攻坚战,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150亿元以上、上级资金支持200亿元以上。压实重点行业抓项目增投资主体责任,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完成800亿元以上、综合交通投资完成380亿元以上、房地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水利、农业、教育、医疗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完成水利投资170亿元、农业投资150亿元、教育投资90亿元、卫生投资60亿元。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实施“五个一批”(文化地标建筑、特色文化街区、生活美学空间、文化夜经济走廊、城市文化IP)城市文化建设项目,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持续推进南屏街、南强街等步行街改造提升,确保旭辉广场、万象城等一批大型商业体开业。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促进传统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快速恢复。办好车博会、农博会、房博会等会展活动,以会展促消费。积极发展网红经济、品牌经济、社区经济,划定更多适宜区域发展“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早市夜市等便民小微集市。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补齐乡村商业短板。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滇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深入开展质量优化提升行动、“放心消费在昆明”行动,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推动贸易强市,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深入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接RCEP规则,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推动贸易扩量提质。加快商贸服务型、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王家营、安宁桃花村、空港等片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昆明国际陆港。积极引进国际货代、加工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打好沿边和跨境“两张牌”,积极发展转口贸易、跨境贸易、服务贸易,力争跨境电商贸易额达25亿元、服务贸易总额达40亿元,努力把“四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创新辐射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深入开展“三个听取”“实体经济服务季”“千人访千企”等活动,落实落细减税降费和助企惠企政策,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净增市场主体18万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700户以上。
(二)在促进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打造全省资源经济发展的示范和样板。启动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巩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良好态势,推动“8+N”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建设“产业高地、实力春城”。
加快工业振兴步伐。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决打好工业发展三年攻坚战,持续抓好工业投资倍增,以工业大突破带动昆明大发展,以工业强支撑昆明强。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加快西南铜业异地搬迁、云南黄金产业园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昆明德和食品智造基地(一期)、国际新材料包装产业园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和市场份额,确保4个传统产业产值达3400亿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康乐卫士重组疫苗基地、天安化工电池新材料等4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云煤能源转型升级、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建设(一期)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24.5%,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推动服务业经济提质增效。繁荣文化产业,持续打造创意昆明、金茶花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化国际文化合作。推进旅游兴市,抓住旅游复苏有利时机,实施“引客入昆”,积极发展房车露营、康养度假、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擦亮昆明旅游的“金字招牌”,新创建5个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品牌,确保全市接待游客不低于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持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新增8户总部企业。推进金融活市,实施金融机构招引培育工程,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深入推进企业上市倍增工作,力争上市挂牌企业数突破100家。争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三农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000亿元。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紧紧围绕“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条主线,实施数字经济“七大示范工程”(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上云用数赋智”、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数据治理与流通七大示范工程),加快云南区块链中心、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900亿元、增长20%。
推动园区经济全面振兴。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进一步优化园区规划布局、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加快补齐园区基础配套短板,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
(三)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展现新作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创新、科技、人才上,持续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做到“两个只增不减”。深入实施“十百千”名师培育工程和“银龄讲学”计划,引进名师、名长70名。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2所、一级高(完)中2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97%、98%以上,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改善学前教育结构,力争学前公费学位占比达54%以上。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新增7个教育集团。巩固“双减”“双升”成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着力破解县域高中发展瓶颈,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力争进入西部省会前列。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创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园区建设协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每个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科技三年攻坚,全面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项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0户,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加快各类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速科技服务资源优化集聚,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确保R&D经费投入强度达1.8%。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科技入滇”“智汇云南”等活动,落实加快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昆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春城计划”“每年10万大学生留(回)昆计划”“春城产业导师引进工程”,打造科技人才入昆升级版。
(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开拓新局面。坚持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引领转型,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着力打造“辐射中心、开放春城”。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提高国有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进咖啡、中药材、水果等交易中心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成果运用,增强重点任务财力保障。稳步推进农业农村、供销社等改革工作。
全力提升开放水平。高质量编制磨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正威国际医养科创产业示范园区、合作区围网工程、磨憨口岸货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培育国际物流、跨境医疗康养旅游、进出口加工制造、国际金融贸易等重点产业,推广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力争跨境货物运输量、货值分别突破600万吨、500亿元。新缔结国际友城(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座,依托国际友城平台促进对外经贸合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市场主体满意为导向,深入推进三年攻坚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推广“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模式,助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范围,部署自助服务终端不少于150台,推动240项以上民生高频事项上线“e办通”,实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制”试点,着力破解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隐性壁垒。推进投资代办服务集成办理、上门审批、远程代办,实现行政审批手续办理“零障碍”、企业办事“零跑腿”、代办服务“零距离”,着力打造“投资沃土、温馨春城”。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总部企业、高新企业。优化招商引资考核评价及项目落地转化机制,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率、建成投产率、资金到位率的考核力度。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不少于25家,力争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五)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呈现新面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建设公园城市为引领,以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高原明珠、绿美春城”。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争取《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机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快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运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合理安排城市未来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空间。
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坚持国内一流、西部顶尖的标准,制定实施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类公园及绿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百园建设”,持续推进“千树复壮、春城添彩”,提升重点区域景观品质,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水平。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以上,努力将昆明打造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公园城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巫家坝、东白沙河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福宜、三清、长龙高速公路建设,启动晋易、乌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渝昆高铁征地拆迁,全面启动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等续建项目,积极开展6号线三期和7号线、8号线、9号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获批实施。加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加快罗泊河水库、黄石岩水库、西北分洪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进东川港项目建设,启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翻坝转运设施项目。
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快南北大道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三环闭合工程、滇缅大道、南二环电力管廊等项目建设。推进145条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5万个。加大交通拥堵点、淹积水点整治力度。全力提速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建排水管网110公里。开工建设海绵城市26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启动44个城中村改造,完成641个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在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做大做强昆明都市圈,积极推进昆玉、昆楚协同发展。加快滇中新区科学城、临空先进制造业区、航空现代服务业区开发建设。制定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加快推进“五城”共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六)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让昆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省会城市前列。扎实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持续抓好滇池、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深化河(湖)长制,巩固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清零成效,松华坝水库等7个主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开工建设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抓好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综合整治,完成重金属污染物总量年度减排目标。严格落实“两个100%”要求,及时处置医疗废物、废水。加强危险废弃物处置利用。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实施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科技小镇、音乐小镇、艺术小镇等,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滇池绿道、生态走廊、历史文化村落、文化遗址公园等人文空间,建设环滇池生态文化景观带。持续放大COP15后续效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深化林长制,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历史遗留矿山500亩,治理水土流失26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50万亩。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开展“碳惠春城”试点示范,开辟“双碳”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绘就新画卷。坚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五个振兴”,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打造乡村振兴“昆明样板”,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启动155个庭院经济试点建设,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做好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发展“6+2”重点产业,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8户,持续推进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建设。加快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博览园、寻甸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2+4”(晋宁区福安村、安宁市雁塔村,以及呈贡区万溪冲社区、富民县石桥村、宜良县麦地冲村、石林县矣美堵村)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抓实乡村建设12项重点任务,新打造省级绿美乡镇、绿美乡村各14个。做好“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打造11个宜居宜业示范村。推进磨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力争建成6个精品示范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改建农村卫生公厕150座、卫生户厕2万座,实施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8个,实施20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八)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得到新改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把“蛋糕”切好分好,办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保障群众食药品安全等10件惠民实事,着力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
全力以赴稳就业稳物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深入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抓实抓细稳物价政策措施,守护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扩面增效专项行动,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5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4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以上。加强“一老一小”民生工作,新建改建老年幸福食堂不少于18个,推动实施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新增婴幼儿托位5000个。稳步推进DRG付费实现“四个全覆盖”(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完善门诊共济、“信用就医”试点等惠民举措,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门诊用药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健全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新开工改造城镇棚户区5000套、保障性住房2万套,让更多困难群众住上新房。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落实落细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到实处。实施健康昆明行动,全面完成“双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大力发展中医和中医药事业。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国家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神经疾病、创伤两个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力争市第三人民医院长坡院区扩建项目、市儿童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昆明血液中心呈贡项目年内投入使用,促进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推进春城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磨憨国门口岸文化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前期工作,启动云立方艺术中心、索尼音乐剧场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建设晋宁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化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增全民健身路径90条,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加快推进昆明新体育中心建设。高质量办好市第7届运动会、第12届民族运动会和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昆明网球公开赛、国际龙舟争霸赛、环滇自行车赛等赛事。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昆明”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健全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防范机制。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力争创建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做到应急广播“村村响”。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争创2家以上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奠定基础。完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禁毒防艾工作。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起点、新征程,要求我们把政府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将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参加即将开展的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系统勇担当、解难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我们将加强法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群众、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将加强廉洁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精文减会,为基层减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持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切实把钱用在为民办实事上。我们将加强效能建设。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推动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整治“太平官”、争当“实干家”,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着力打造“踔厉奋发、效能春城”。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铆足干劲、真抓实干,把昆明建设成为魅力四射的锦绣春城、心之向往的高原明珠,为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