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 预期 做好 方面 目标

2023年昆明GDP增长预期目标建议为6%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07:38:02 浏览10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月4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长刘佳晨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六个春城”建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此,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在推动经济向稳向好上取得新成效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产业转型、基本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滚动实施“五个一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盘子”。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150亿元以上、上级资金支持200亿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完成800亿元以上、综合交通投资完成380亿元以上、房地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资170亿元、农业投资150亿元、教育投资90亿元、卫生投资60亿元。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持续推进南屏街、南强街等步行街改造提升,确保旭辉广场、万象城等一批大型商业体开业。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促进传统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快速恢复。办好车博会、农博会、房博会等会展活动,以会展促消费。积极发展网红经济、品牌经济、社区经济,划定更多适宜区域发展“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早市夜市等便民小微集市。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滇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推动贸易强市,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深入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商贸服务型、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王家营、安宁桃花村、空港等片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昆明国际陆港。力争跨境电商贸易额达25亿元、服务贸易总额达40亿元,努力把“四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创新辐射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落细减税降费和助企惠企政策。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净增市场主体18万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700户以上。

在促进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工业振兴步伐。坚决打好工业发展三年攻坚战,持续抓好工业投资倍增,以工业大突破带动昆明大发展,以工业强支撑昆明强。加快西南铜业异地搬迁、云南黄金产业园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昆明德和食品智造基地(一期)、国际新材料包装产业园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确保4个传统产业产值达3400亿元。加快康乐卫士重组疫苗基地、天安化工电池新材料等4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云煤能源转型升级、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建设(一期)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24.5%,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服务业经济提质增效,推进旅游兴市。积极发展房车露营、康养度假、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擦亮昆明旅游的“金字招牌”。新创建5个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品牌,确保全市接待游客不低于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持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新增8户总部企业。推进金融活市,实施金融机构招引培育工程,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深入推进企业上市倍增工作,力争上市挂牌企业数突破100家。争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三农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000亿元。

展开全文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云南区块链中心、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900亿元、增长20%。

推动园区经济全面振兴。积极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提高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

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展现新作为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引进名师、名长70名。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2所、一级高(完)中2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97%、98%以上,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力争学前公费学位占比达54%以上。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科技三年攻坚,全面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项以上。新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0户,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确保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8%。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科技入滇”“智汇云南”等活动,落实加快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昆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春城计划”、“每年10万大学生留(回)昆计划”、“春城产业导师引进工程”。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开拓新局面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提高国有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供销社等改革工作。

全力提升开放水平。高质量编制磨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正威国际医养科创产业示范园区、合作区围网工程、磨憨口岸货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培育国际物流、跨境医疗康养旅游、进出口加工制造、国际金融贸易等重点产业,力争跨境货物运输量、货值分别突破600万吨、500亿元。新缔结国际友城(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市场主体满意为导向,深入推进三年攻坚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推广“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模式,助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范围,部署自助服务终端不少于150台,推动240项以上民生高频事项上线“e办通”,实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制”试点,着力破解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隐性壁垒。推进投资代办服务集成办理、上门审批、远程代办,实现行政审批手续办理“零障碍”、企业办事“零跑腿”、代办服务“零距离”,着力打造“投资沃土、温馨春城” 。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总部企业、高新企业。优化招商引资考核评价及项目落地转化机制,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率、建成投产率、资金到位率的考核力度。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不少于25家,力争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呈现新面貌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机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快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运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合理安排城市未来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空间。

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坚持国内一流、西部顶尖的标准,制定实施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类公园及绿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百园建设”,持续推进“千树复壮、春城添彩”,提升重点区域景观品质,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水平。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以上,努力将昆明打造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公园城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巫家坝、东白沙河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福宜、三清、长龙高速公路建设,启动晋易、乌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渝昆高铁征地拆迁,全面启动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等续建项目,积极开展6号线三期和7号线、8号线、9号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获批实施。加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加快罗泊河水库、黄石岩水库、西北分洪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进东川港项目建设,启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翻坝转运设施项目。

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快南北大道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三环闭合工程、滇缅大道、南二环电力管廊等项目建设。推进145条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5万个。加大交通拥堵点、淹积水点整治力度。全力提速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建排水管网110公里。开工建设海绵城市26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启动44个城中村改造,完成641个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在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统筹区城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做大做强昆明都市圈,积极推进昆玉、昆楚协同发展。加快滇中新区科学城、临空先进制造业区、航空现代服务业区开发建设。制定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加快推进“五城”共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省会城市前列。扎实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持续抓好滇池、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深化河(湖)长制,巩固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清零成效,松华坝水库等7个主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开工建设第十五水质净化厂。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实施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科技小镇、音乐小镇、艺术小镇等,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放大COP15后续效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修复历史遗留矿山500亩,治理水土流失26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50万亩。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开展“碳惠春城”试点示范,开辟“双碳”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绘就新画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启动155个庭院经济试点建设,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做好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8户,持续推进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建设。加快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博览园、寻甸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2+4”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全产业链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抓实乡村建设12项重点任务,新打造省级绿美乡镇、绿美乡村各14个。做好 “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打造11个宜居宜业示范村。推进磨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力争建成6个精品示范村。改建农村卫生公厕150座、卫生户厕2万座,实施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8个,实施20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得到新改善

全力以赴稳就业稳物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抓实抓细稳物价政策措施,守护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扩面增效专项行动,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5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4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以上。新建改建老年幸福食堂18个,新增婴幼儿托位5000个。新开工改造城镇棚户区5000套、保障性住房2万套。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国家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神经疾病、创伤两个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力争市第三人民医院长坡院区扩建项目、市儿童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昆明血液中心呈贡项目年内投入使用。推进春城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磨憨国门口岸文化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前期工作,启动云立方艺术中心、索尼音乐剧场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建设晋宁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优化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增全民健身路径90条,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加快推进昆明新体育中心建设。高质量办好市第7届运动会、第12届民族运动会和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昆明网球公开赛、国际龙舟争霸赛、环滇自行车赛等赛事。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昆明”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健全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防范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力争创建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争创2家以上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奠定基础。完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上官艳君)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