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难在修心,修心最难的是“慎独”,该如何做到“慎独”呢
“明理” 是慎独的前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刻骨铭心的证悟到,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颗心,只有一个念,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时时、处处、念念在道。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会从我们的心底由然而现,“慎独” 就会自然而然。
我们要明白,任何力量,无论善与恶、好与坏,最终都是要回归于自身的。施人玫瑰,手有余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一个伤害他人的想法、手段、行为,其实都是在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自己。
因此,“明理” 是慎独的最一步,要想修身,先需修心;要想修心,重在 “慎独”;如要“慎独”,先需明理;真正明理后,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慎独”。
小伙伴们能谈谈你对“慎独”的理解吗
“慎独”二字常以书法形式出现在牌匾、印鉴、石刻上,可见其人文地位。
“慎独”一词来源于儒家思想。老子曰:“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直译是“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能谨慎独处之时”。后句的含义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遵守道德规范、纪律、法规,不逾矩。
“慎独”虽出自儒家思想,对现实社会也有积极意义。
“慎独”可以说是一个人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个国家倘若每个人都做到了“慎独”,那么这个国家就成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如果世界各个国家都这样了,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同世界就到来了。
既然“慎独”那么美好,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慎独”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古今圣人、贤达、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只有两个字:修养。修养的内涵很丰富,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遵循此过程,最终到达“慎独”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我对“慎独”含义的理解,欢迎友友们点评!
做人为何要“慎独”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 中庸》,其权威解释是: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行其事。对此,我的见解不同,认为“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有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人为什么要随时戒备呢?又没人袭击你,有必要吗?那样提心吊胆地活着不是很累吗?又,如果一个人独处独行其事,他合群吗?他的行为有利于和谐吗?有利于团结吗?因此,我对“慎独”的权威解释是不敢苟同的。我个人认为“慎独”就是: 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地思考,反复论证,从而提炼出独到的正确的见解。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做人为何要慎独”的回答就是: 人类只有慎独,即谨慎思考问题,反复论证,才能提炼出独到的正确的见解,才能获得创新成果,从而推陈出新,不断推动社会发展。